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传统作物到绿色农业的典范,谷子的种植历程正经历着一场“智能瘦身”革命。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李顺国指出,通过绿色生产技术的创新应用,谷子种植在减少化肥农药投入、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了产量与品质的双提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核心模式:“两增两减两免”的绿色密码
谷子绿色生产的核心在于 “两增两减两免” 技术模式,这一模式通过精准调控投入与优化管理,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图片由AI生成
其中,“两增” 为产量提升筑牢根基:一方面是增施商品有机肥,有效解决了传统农家肥运输距离受限的问题,既能改良土壤结构,又能提升土壤肥力;另一方面,针对中矮秆品种的特性适度增加种植密度,可充分利用光能与空间,直接推动产量提升。
“两减” 则着力守护生态底线,即减施化肥与农药,通过科学替代与精准管控,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避免了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两免” 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免耕精量播种借助贴茬播种技术实现精准下种,省去了传统的间苗环节;而在赤峰地区,谷子割倒后经 3-5 天晾晒,籽粒含水率从 20% 以上降至 13%-14%,再通过捡拾脱粒技术可实现直接入库,全程免晾晒,大幅节省了人力与时间成本。
减肥减药:绿色种植的“加减法”
在谷子种植中,“减肥减药”并非简单减少投入,而是通过科学配比与技术创新,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良性循环。其中,化肥减施蕴含着巧妙的智慧:采用有机无机配施模式,以商品有机肥补充土壤肥力,同时搭配新型肥料(如以蚯蚓发酵为核心的新型生物复合酶肥),通过活化土壤菌群与酶活性来提升肥料利用率;针对旱地无法追肥的难题,在苗期、拔节期、孕穗期采用叶面喷施技术,以少量氮磷钾养分实现高效吸收,既减少了化肥用量,又保障了作物的营养供给。
农药减施则有着系统的策略:推行种子包衣、轮作倒茬等预防措施,同时在规模化种植中结合太阳能杀虫灯进行物理防虫,以此阻断玉米螟等虫害的迁徙与病菌传播链;通过这样的综合防控体系,从源头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实现对农药用量的有效控制。
全程机械化:“黑科技”赋能高效种植
谷子籽粒小、种植难度大,全程机械化的突破成为“降本增效”的关键,一系列“黑科技”让传统作物焕发新活力。精量播种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研发出的电控气吸式精量穴播机与槽轮式条播精量播种机,借助可调式排种器实现了3两至1斤播种量的精准控制,能够按需调整、精准下种,有效避免了种子浪费与后续间苗成本。
图片由AI生成
智能管理也实现了升级,在谷子生长的关键期(苗期、拔节期、孕穗期),采用无人机喷施叶面肥,实现了营养补给的高效覆盖,减少了人工投入。联合收获环节同样进行了优化,通过对联合收割机的割台、滚筒速率及滚筒与筛子间隙进行专项改装,大幅降低了谷子收获的损失率,确保颗粒归仓。
降本增效:绿色技术的终极答卷
绿色生产技术的集成应用,最终在“降本”与“增效”两个维度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在成本方面实现了显著锐减: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每亩地可节省3-5个工时,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大幅减少,劳动力与物资的投入随之显著降低。而在效益层面则呈现倍增态势:谷子产量提升10%以上,且产出的小米凭借色泽、口感等突出的商品性优势,能够与企业达成订单合作,其收购价每斤比市场价高出0.4-0.5元,真正实现了“好产更好卖”。
从“两增两减两免”的模式创新到全程机械化的技术突破,谷子田的“智能瘦身”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更诠释了绿色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协同之道。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这粒古老的谷物将继续在新时代的农田里,书写“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篇章。
科学审核:李顺国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
编辑整理:宋雅娟 肖春芳 程丽华(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