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来自中亚的一粒种子到支撑华夏文明的粮食骨架,从商周甲骨文中的文字印记到基因密码里的共生智慧,小麦的四千年历程早已超越了单纯农作物的范畴,深深嵌入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学勇认为,小麦的演化史不仅记录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更与民族融合紧密交织,需以科学视角解码其与华夏大地“适应与创新”的深层智慧。
跨界而来:改写农耕文明的“外来者”
小麦作为一种外来物种,起源于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后,迅速取代了先民长期种植的谷子,成为北方地区的首要农作物。
图片由AI生成
张学勇表示,小麦能够快速在中国普及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产量较高,能为人们提供更充足的粮食;二是具有越冬生长的特性,采取秋播夏收的种植模式后,收获完毕的土地可继续种植谷子、豆类等其他作物。这种轮作方式相当于在不增加实际耕地面积的情况下,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间接扩大了可耕种的有效面积,从而显著增加了粮食总产量。粮食供给的提升增强了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进而推动了以陕西、山东、河南为核心的北方文化中心的形成,这些地区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此外,小麦还具备易于管理、加工便捷的显著优势。经研磨制成面粉后,可制作锅盔、包子、饺子等多种食物。其中锅盔作为干粮,便于携带和保存,在古代军事行动中,士兵只需搭配饮水即可随身携带食用,极大地满足了行军作战的需求。正因如此,小麦在促进中国文化融合、推动大一统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基因蜕变:与华夏土地的千年磨合
小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显著的适应性演化。在它的起源地——两河流域,冬季气温相对温和。而传入中国西北的甘肃、陕西及河南等地后,面对的第一大考验就是冬季多风、气温常低至零下10至15摄氏度的严寒环境。
张学勇解释说,这一适应性的关键在于小麦体内的抗寒基因VRN1。该基因的表达量与抗寒能力密切相关,且其表达受低温刺激的调控——外界环境温度越低,基因拷贝数越多。原始小麦品种更适应温暖环境,而在传入我国北方地区后,VRN1基因发生突变,使小麦逐渐演化出耐寒特性,从而在严寒中得以存活。
除抗寒机制外,感光基因是小麦另一重要的“生存策略”。它能感知环境变化并调整代谢活动以适应生存需求:当昼夜时长达到12小时平分时,小麦便会启动生殖生长,精准“识别”春天的到来,为繁衍后代做好准备。
南北方小麦在形态上的差异,同样与光照条件密切相关。南方小麦生长的早春时节多阴雨天气,光照不足且易滋生病虫害,因此植株形态相对松散;北方则因阳光充足,小麦植株更为紧凑。这种形态差异,正是小麦基因与地域环境长期相互作用、协同演化的结果。
产量飞跃:科技赋能的“粮食革命”
在四千年的栽培历史中,小麦产量呈现出显著增长的态势,尤其在过去六七十年间,增长速度尤为迅猛。当前小麦的产量水平已达到五十年前的八倍左右。
图片由AI生成
在张学勇看来,这一产量飞跃的关键驱动因素主要有三。其一,是以种质资源为基础的育种技术革新,通过对小麦品种的持续改良与优化,为产量提升奠定了核心基础。其二,化肥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尽管社会对化肥的使用存在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若缺乏化肥的助力,小麦产量难以达到现有水平,所以关键在于实现科学合理的施用化肥。其三,逐步完善的灌溉系统提供了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推行的农业“八字宪法”中,“种、水、土”三者至关重要——“种”指的是优良品种,“水”强调水利设施的修建,“土”注重土壤质量的改善,这些举措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当前,小麦在我国粮食总产构成中占比约20%至21%,分量举足轻重。”张学勇表示,小麦具有较强的耐储存性,存放两三年后品质基本不受影响,而玉米或水稻储存三四年后,不仅口感会明显变差,甚至可能丧失食用价值。因此,持续提高小麦产量、不断改善其品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
“作为大国农业的根基所在,中国的小麦研究不仅关乎本国粮食自给自足,对全球粮价的稳定以及世界粮食安全的维护,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张学勇说。
未来之问:平衡增产与可持续的新命题
在物质匮乏、粮食短缺的时期,保障生存是人类的首要目标;而当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后,人们便开始追求更高品质、更健康的饮食,以及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也正因此,张学勇表示,未来小麦的研究应该是在保持小麦增产能力的前提下,借助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提升品种对肥料的利用效率以减少化肥施用量;通过抗旱性改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以降低灌溉用水量等方面。
技术的革新不仅能有效提升小麦的单产水平,还能显著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通过系统优化小麦种植模式,有望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绿色生态农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四千年风雨流转,小麦早已从“外来客”变成“自家人”,融入华夏文明的血脉。它见证王朝更迭,滋养万家灯火,更在基因中镌刻着适应与创新的智慧。
科学审核:张学勇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整理:宋雅娟 肖春芳 程丽华(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