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在北京做科普|科普也是很时髦的职业:研究所里全职科普
首页> 光明科普> 视频 > 正文

我在北京做科普|科普也是很时髦的职业:研究所里全职科普

来源:光明网-蝌蚪五线谱2025-05-30 08:10

  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低鸣声与键盘敲击声交织成独特的科研韵律。党蕾,理论物理博士,一位自称潜伏在研究所的科普菜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深奥的科学理论,用生动有趣的实验展示科学的魅力,用无尽的热情搭建起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她通过分享在高能物理科普领域的探索与感悟,引领我们探寻科普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与思考。

  科普追梦人:从理论物理到科普前沿

  党蕾的科普之路起源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公众科学日活动。最初,她只是负责理论室部门的公众科学日相关工作,每年推陈出新,力求在有限的展示机会中呈现理论物理的魅力。2019年,党蕾参与所里的首次直播筹备工作。彼时,她与志愿者团队打磨高能所的公众科学日首次直播,犹如在科学的宝库中挖掘宝藏,意外地发现了科普这片新天地。

  “当时我正好有一点时间,就做科普试试”党蕾回忆道,“就这么一试,发现挺好玩,于是完全转行,现在可以说是全职在做科普。”她借助《现代物理知识》期刊的平台,尝试将期刊文章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内容,从图文到视频,党蕾用行动证明了科普也能玩出新花样。

  高能物理研究所作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的中流砥柱,为党蕾的科普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从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到如今国家层面投资最大的北京怀柔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这些国之重器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奥秘与前沿知识。党蕾深谙这些资源的珍贵,她巧妙地将高能物理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历程、技术突破、应用成果融入科普创作,让大众得以一窥科学巨擘的神秘面纱。

  然而,科普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党蕾坦言,初入科普领域时,她常常陷入科学性与大众接受度难以平衡的困境。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她积极参加科普活动,聆听各界声音。一次偶然的稀有病种科普活动,让她深受触动,那些来自不同行业的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执着,成为了她砥砺前行的动力。她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科普定位,依托高能物理所的科技资源,致力于打造学术与科普之间的桥梁,为更广泛的物理科普爱好者提供科普的参考文献,同时融合链接研究所的前沿科技与校园,助力科学教育,为青少年的成长播撒科学的种子。

  新媒体赋能:科普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党蕾以爱好者的身份切换到创作者,将科普的触角延伸至网络的各个角落。

  “科普的核心就是要做稀缺的好内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优质的科普内容稀缺而珍贵。她带领团队时刻关注重大科研成果,力求在第一时间为大众解读热点事件。当高能物理领域要有大成果或者重要奖项发布时,离这个领域最近的新媒体科普人,需要有传媒的知觉。如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布期间,团队在结果出来第一时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大众送上快讯,简单准确推送结果。随后,他们紧跟热点,推出长篇的科普解读,深入剖析研究成果的意义与影响,满足大众对科学知识的深度需求。

  党蕾指出,科研与科普虽分属不同领域,实则殊途同归。二者皆需创新的思维与不懈的探索。“从科研圈出来的人做科普肯定有天然优势,因为跟圈里的人交流是无障碍的,这是很多圈外人非常羡慕的一点,但是它带来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很难再破圈。我们不要太焦虑,如果破不了圈,就努力做好从科技壁垒到更普及的科普之间沟通的桥梁。”

  科普的价值:点亮生活,启迪未来

  党蕾坚信,科普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价值的引领。在当今社会,科学思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帮助大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保持理性的判断。“喜欢科技的人其实很少上当受骗。”科普赋予人们质疑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让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追根溯源,以科学的方法寻求答案,从而避免被伪科学所蒙蔽。

  对于那些怀揣科普梦想的年轻人,党蕾充满期待。她鼓励道:“你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她建议年轻人多与同行交流,汲取经验,坚持初心,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科普风格。党蕾坚信,只要心怀热爱,每一位科普工作者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成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点亮大众的科学之路。

  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党蕾感慨万千。她呼吁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科普是科研人的义务,我希望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关注科普,如果有余力,加入科普。”

  编导:谷沛遥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科学报国正当时|走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脂肪肝、血压偏高、空腹血糖异常……一些以往更多与中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正悄然在不少年轻人身上显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面,我们开发了DeepDR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基层医生解读眼底片子。
2025-08-15 09:54
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只对特定病毒有效,因此,拥有一种作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将极具价值。对于耐药性问题,Bogunovic认为,只要这种抗病毒药物包含一系列针对病毒不同生命周期的干扰素触发蛋白,病毒就不太可能对其产生耐药性。
2025-08-15 09:53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据测算,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2025-08-15 09:45
我国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深层整装页岩气田诞生。
2025-08-15 09:42
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
2025-08-15 09:40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能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025-08-13 10:02
研究发现,在1950年至2020年间,极端高温的加剧导致热带地区陆栖鸟类的丰度下降了25%至38%。研究人员以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的全球陆栖鸟类种群数据作为研究起点,未包括水鸟和海鸟。
2025-08-13 10:01
中性原子体系因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5-08-13 10:01
“植物如何整合复杂环境信号是深入理解植物生存智慧的关键,也是创制兼具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抗性的未来作物新品种的理论基础。储成才团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植物“生存智慧”的作物新品种出现,让农业更高效、更环保。
2025-08-13 10:0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了解到,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
2025-08-13 03:45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