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在北京做科普|在实验室内外,辛勤培育“科学的火种”
首页> 光明科普> 视频 > 正文

我在北京做科普|在实验室内外,辛勤培育“科学的火种”

来源:光明网-蝌蚪五线谱2025-05-28 14:15

  在科普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有这样一位深耕者,他将实验室的“高冷”科研转化为大众触手可及的科学趣味,在科普育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他就是北京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的孙明明老师,一位在科学教育领域坚守十余载的“追光者”和“播种者”。

  科普实践:从实验原理到大众趣味的双向传递

  在北京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孙明明老师以十余年坚守,搭建起科研与公众间的桥梁。从最初接待教职工子弟的小规模互动,到承接北京市科普项目、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的规模化输出,他带领团队形成“双线并行”模式:既深耕本科生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又将科研资源转化为大中小学科普活动。其科普之路始于演示实验室的“意外之喜”——当看到青少年被电路振荡、化学变色等直观现象吸引时,他敏锐捕捉到科学的“亲民密码”。

  2008年,刚参加工作的孙明明接手管理学校的“演示实验室”。这里陈列着数百个物理实验装置,从电磁感应到光学衍射,每个设备都能通过直观现象揭示科学规律。青少年对这类实验的喜爱,成为孙明明在科普之路持续前进的动力。此后,他持续探索实践,将自然科学的基础实验科普化、将尚未形成体系的科普活动系列化。

  孙明明逐渐将实验室开放为科普基地,从零星接待发展到承办北京市重点科普项目。2015年,共青团中央“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北科大分营首次将200名学生带入他的实验室。

  在面向青少年乃至广大公众的科普活动实践中,他总结出了科普引人入胜的规律:科普一定要和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有所联系。

  “科普活动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事情,要把它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前置,把大家的胃口先吊起来。这是科普活动和正常的教学活动与教育活动的区别。”孙明明强调,科普需先以视觉冲击或趣味互动抓住受众,再层层揭示原理。

  科普不是单方面输出,而是共同成长的契机。在与青少年的互动中,孙明明常获灵感启发:“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对我们某一个领域的兴趣的浓烈程度是超出我们的预期的,他们会为此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获得的成果也超出我们的预想。”学生自制电子装置的创意、深度追问引发的科研反思,均成为优化科普的“源头活水”。

  科技赋能:从单一学科到跨界协同的创新驱动

  2023年国产大模型的爆发,让孙明明深感“技术迭代的速度正在重塑科普形态”。在孙明明看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崛起,科普的形式与内涵正经历深刻变革。他主导的“数字孪生”项目便是典型范例:通过将实验硬件虚拟化,生成动态电路动画,再对接国产大模型实现智能引导,推动科普从“单向展示”向“智能交互”升级。这种“虚实结合”的模式,不仅降低了操作门槛,还能根据参与者的反馈实时调整内容,使科普活动更具个性化和延展性。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如何释放其平台价值?孙明明与团队探索出“科研资源科普化”路径。他将粉末冶金工艺流程科普化,与本校粉末冶金团队的年轻教师合作,让公众近距离感受材料科学的魅力。这种转化不仅让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更成为连接不同学科的纽带。化学、数学、力学甚至经管等领域的教师纷纷向孙明明寻求合作,打破本学科研究领域单一狭窄的壁垒,通过学科交叉共同设计出融合多元视角的科普项目,推动科研与公众需求的无缝对接。

  科技工作者的坚守与荣光

  在深化科普与科技协同发展的道路上,科技工作者的付出不容忽视。孙明明对“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深有感触。他回忆道,为筹备大型科普活动,团队常需通宵调试设备,甚至因疲劳操作导致手部受伤。一次赴门头沟教育单位合作时,他凌晨三点仍在调试硬件,只为确保次日展示的万无一失。“科技工作者日不仅是对我们付出的肯定,更是一种激励。”他说。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正是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石。

  科研与科普,一个探索未知,一个播种希望。从实验室到科普讲台,从单一学科到跨界协同,孙明明的实践印证:科学的温度,在于让前沿可触可感;科学的力量,源于科研与科普的共振共生。这种双向奔赴,正是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生动注脚。

  编导:谷沛遥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观看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

  • 习近平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