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法律筑基 科技赋能 守护“多样”精彩——专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全占军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法律筑基 科技赋能 守护“多样”精彩——专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全占军

来源:光明网2025-05-22 15:19

  从深海的神秘幽境到高山的皑皑雪巅,从广袤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雨林,无数的生命形态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组成这颗蓝色星球上最灵动的诗篇。

  今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通过卫星遥感、AI监测等手段又是如何助力破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难题?光明网记者就此专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全占军进行解答。

法律筑基 科技赋能 守护“多样”精彩——专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全占军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全占军

  法律守底 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根基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含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全占军表示,生物多样性同时是人类福祉和经济繁荣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全球一半以上的GDP中度或高度依赖自然及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超过16亿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产品谋生,50%以上的药物成分来源于天然动植物。”

  然而,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中却显示,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崩溃将是未来10年内世界将面临的五大风险之一,可能会导致每年1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我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民生福祉改善,在政策法规、就地与迁地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力量。

  全占军介绍,近年来,我国建成了“1+N+4”生态环保法律体系。其中,“1”是指发挥基础性、综合性作用的环境保护法;“N”是环境保护领域专门法律,包括针对传统环境领域大气、水、固体废物、土壤、噪声等方面的污染防治法律,针对生态环境领域海洋、湿地、草原、森林、沙漠等方面的保护治理法律等。已经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湿地保护法,修改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4”则是针对特殊地理、特定区域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所进行的立法,包括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

法律筑基 科技赋能 守护“多样”精彩——专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全占军

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风光 图源:新华社

  不仅如此,我国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仍在逐步壮大。2024年9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首次审议国家公园法草案;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我国首部以“生态环境”命名的法典,在世界环境立法法典化历史上同样是首次。

  全占军指出,不断夯实的法治根基,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力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体制保障 守护自然生态系统精华

  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守护着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

  全占军介绍,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具体举措,有利于系统保护国家生态重要区域和典型自然生态空间,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推动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完整保护,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根基。

  目前,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评估结果显示: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藏羚羊从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增长到7万多只,雪豹恢复到1200多只,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7群42只。在“伞护效应”下,国家公园大中小型食肉动物、食草动物的分布范围和数量也都在快速增长。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地表水资源较多年平均值偏多33.7%,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309平方公里,水源涵养量平均增幅达6%以上。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连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全占军说。

法律筑基 科技赋能 守护“多样”精彩——专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全占军

图源: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按照《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我国已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后,中国国家公园保护面积的总规模将达到世界最大

  与此同时,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也给自然生态留下充足的休养生息空间,是从空间布局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

  全占军指出,通过创新性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空间连通性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全国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304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比例超过30%,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5万平方公里,囊括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区域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涵盖了我国全部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从宏观层面构建起系统性保护框架,有效防止了生态系统片段化和碎片化,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科技赋能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

  生态质量监测是客观准确掌握区域生态状况、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的基础。全占军介绍,在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的全球危机下,以人工为主的传统监测手段面临监测时空效率低、问题识别缓慢且不精准、多源数据整合困难、风险预测与决策响应滞后等系统性困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卫星遥感、基因组测序、多模态大模型、视听融合的智能计算、时空预测算法等实现突破性发展,新技术正在重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范式

  “目前,我国正在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AI等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可以综合分析栖息地植被覆盖、地形地貌、水源等多要素,量化评估栖息地质量。”全占军介绍,野生动物物种与种群数量识别一直是制约生物多样性监测效率的一大难题,过去依赖专家经验识别物种不仅耗时费力,面对海量影像、声音、基因组学数据也难免力不从心。

  通过融合多源数据与大模型相结合,新技术可以显著提升野生动物种群的识别精度、大幅缩短监测周期、减少人力投入、显著提升工作效率,为及时掌握生物种群动态提供有力支撑。

法律筑基 科技赋能 守护“多样”精彩——专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全占军

图源:生态环境部

  此外,利用大数据平台将卫星、地面等多源数据整合,打破数据壁垒,可以实现共享和协同分析,为全面了解生物多样性状况和变化趋势提供丰富数据资源,对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与受气候变化影响等进行预测和情景分析,为制定长期的保护规划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比如,长江流域通过‘声纹+红外’联合监测,精准定位江豚种群核心活动区,动态调整禁渔区范围,助力实现江豚与人类在长江的和谐共处。卫星追踪白鹤等候鸟迁徙路径,并识别与往年路径集群发生变化的特定区域,再通过AI识别鸟种与数量,为划定新栖息地并制定应急保护决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卫星影像斑块特征、无人机航拍形态特征及地面声纹数据,大幅提升东北虎个体识别及其食物物种识别的准确率,进而补充食物完善食物链,这对旗舰物种的保护效果远超单一技术手段。对外来入侵物种进行早期预警,提前预测爆发趋势,通过无人机精准喷洒生物抑制剂,也都有成功案例。”全占军说。

  全占军认为,当前,新技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在深度耦合,我们也正在见证一场从被动保护到主动治理的范式革命,这将是我们人类修正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重要阶段,我国也一定能够运用新技术贡献一批优秀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记者蔡琳 张佳兴)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邵永高铁全线首座连续梁成功合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