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你以为乏力、咳嗽只是亚健康?殊不知,这些日常症状背后可能暗藏着“不死的癌症”——肺动脉高压。这种疾病隐匿性强、误诊率高,经常因公众认知不足成为威胁生命的“隐形杀手”。
刚刚过去的5月5日是第14个世界肺动脉高压日。为增进大众对肺动脉高压的认识,提高肺动脉高压患者自我管理的水平,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肺动脉高压专科联盟举办了一场特别的科普直播。
直播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肺动脉高压专科联盟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呼吸与肺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主任柳志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肺动脉高压专科联盟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呼吸与肺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副主任罗勤担任特邀嘉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医生黄志华担任主持,围绕肺动脉高压的定义、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讲解,解答公众相关疑问。
以下为肺动脉高压十问十答内容要点:
问题一:什么是“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包括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舒张压和肺动脉平均压。在海平面,人在平静状态下经右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平均压正常值为(14+-3.3)毫米汞柱。目前国内外指南建议肺动脉平均压大于20毫米汞柱应诊断为肺动脉高压。
这种疾病也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全球有1%的人罹患肺动脉高压,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0%。然而这种病却十分“隐匿”——很多人不知道它是什么,其早期症状如乏力、气短、咳嗽等又极易被误认为心脏不好或普通呼吸道疾病。可以说,肺动脉高压是“存在感低,但危害大”的典型代表疾病之一。
问题二:肺动脉高压和普通高血压有什么不一样?
肺动脉高压与大众熟知的高血压并不相同。两者虽然都叫“高压”,但高血压是主动脉压力升高,肺动脉高压是肺动脉压力升高。打个比方,高血压就像是城市里主干道堵了,而肺动脉高压则像是小区进出口的支路被堵住了,虽然规模小,但会严重影响进出效率。两者都叫“高压”,但堵的地方不一样,影响也完全不同。肺动脉高压影响的是心脏和肺的协作能力,很多症状都表现在呼吸和体力上,不及时处理的话,长期下来对心功能影响很大。
问题三:哪些人容易得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的高危人群大致可以归为几大类,包括——心功能不全者、慢性肺病或长期缺氧者、肺血管被堵或压迫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免疫相关疾病人群,以及一些特殊病因如药物、肝病、艾滋病或有家族史者。这些看似常见的基础疾病,背后却有可能藏着肺动脉高压的风险,因此这几类高风险人群应尤其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相关症状时尽早就医。
问题四:出现哪些症状需警惕可能是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早期的症状很容易被忽略,包括活动后气短、不明原因疲劳、头晕等等,这些表现都很模糊,但往往就是最早的提示信号。在病情进展之后还会出现嘴唇或指尖发紫,脚踝水肿、胸痛、晕厥等症状。比如家里的老人腿肿了,家人可能会认为是吃咸了、坐久了的原因,但其实很多是“右心衰”的表现,背后就是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功能下降。因此,医生们建议,一旦怀疑肺动脉高压,或者右心功能出现问题,一定要尽早干预、规范诊断。
问题五:怀疑是肺动脉高压该挂哪个科室
肺动脉高压是一个涉及心脏、肺部、免疫系统多个方向的“交叉学科疾病”,如果出现反复气喘、走两步就累、下肢浮肿这些症状,建议先挂心内科或呼吸科,再根据医生的进一步判断和建议去往其他科室就诊。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疾病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案完全不一样,因此建议尽量选择有肺动脉高压诊治经验的医院,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问题六:哪些检查可以诊断肺动脉高压?
关于肺动脉高压的检查,其核心内容包括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检查。超声心动图,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做心脏彩超”,也就是通过声波观察心脏的结构和血流情况。整个过程大概十分钟左右,不用打针也不用抽血,是一种无创、快速的筛查方式。虽然它不能直接确诊肺动脉高压,但能捕捉心脏结构异常、血流速度变化等预警信号,敏感度高达90%,能为后续检查指明方向。
而真正能确诊、并判断肺动脉压力是多少的是右心导管检查,是“最高裁判”。医生将一条很细的导管从颈部或大腿根部血管送入肺动脉,再连接外部的压力装置,可以直接测得肺动脉压力、心脏泵血能力等黄金数据,误差小于2%,不仅能确诊肺动脉高压,还能辨别肺动脉高压的原因,精准指导治疗。虽然这是一项“有创检查”,但风险很低,严重并发症的概率一般在0.5%以下,绝大多数人都能顺利做完,不需要特别担心。
此外,心电图也是最早期能提示肺动脉高压风险的检查之一。虽然它不是“确诊”工具,但对肺动脉高压的早期线索非常敏感。只要用得好,也是筛查肺动脉高压的一个“哨兵”。
问题七:肺动脉高压怎么治?
“肺动脉高压”其实是一个统称,按照国际标准,它一共分成五大类,包括动脉型肺动脉高压、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肺部疾病和/或低氧相关肺动脉高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或其他肺动脉阻塞相关肺动脉高压以及不明机制或多因素导致的肺动脉高压。
有些肺动脉高压,其实是“别的病引起的”。例如患者本身心脏功能有问题,有的有长期慢性肺病等等。这种情况下,治疗的重点是把原发病控制住,不一定需要用专门的靶向药物。但还有一些情况,比如“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或者病因不明确、已经出现明显症状的情况,那治疗就要系统、长期地进行。
常见的治疗思路可以概括为三个方向:强心,就是增强心脏泵血能力;利尿,就是减轻水肿、减少心脏负担;扩血管/降压,就是把肺动脉压力降下来。一些成熟的靶向药物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减缓疾病进展,但这些药物通常都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而且在用药过程中要根据反应不断调整剂量。
如果肺动脉高压属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它的“根源”其实是肺动脉里的血栓把血管“堵”住了。那么这时除了吃药控制以外,还有一些打通血管的手术,例如肺动脉球囊扩张术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这些手段对于部分患者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但选择时需要结合影像评估、血流动力学数据和团队经验来做判断。
当前,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准,但吃对、坚持吃、不乱吃,才是关键。
问题八:肺动脉高压能治愈吗?平均能活多久?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疾病,目前还不能“根治”,但它是可以控制、可以干预、可以延缓进展的。如果能早发现、早干预,并坚持规范治疗,很多患者是可以长期稳定生活的。然而,由于这个病“藏得深”,误诊、漏诊很常见,如果拖到晚期,治疗起来难度就会大很多,所以肺动脉高压“不是不能治,而是不能拖”。只要发现得早、治疗得及时,坚持随访、规范用药,是完全可以把它养成“慢病”,而不是等它变成“急病”的。
问题九:患肺动脉高压能怀孕吗?这种病会遗传吗?
肺动脉高压中有一类“可遗传性肺动脉高压”是明确和家族相关的,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判断;但大多数类型是不遗传的。
因为妊娠本身会加重肺动脉压力,肺动脉高压患者怀孕对母体和胎儿来说都存在巨大风险,强烈不建议患者怀孕。有研究显示,怀孕期间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死亡率高达30%~50%。如果肺动脉高压患者有怀孕计划,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非常慎重地评估,不能自行决定。
问题十:肺动脉高压药物应该如何科学服用?
药物科学服用的关键在于要“吃对、吃准、吃得安全”。每种药物都有“规格”,一般能够在药盒或者说明书上看到,比如多少毫克(mg)、多少克(g)一片。患者一定要清楚自己每一次吃药的剂量,并结合药物的规格严格遵照医嘱吃药。不清楚,就问;不确定,就带药盒找医生。千万别“凭感觉”加药,也别因为觉得症状缓解了就自己停药。有些药突然停掉,可能会让病情迅速反弹;有的药量稍微一加多,可能就引起低血压、头晕、甚至肾功能问题。每一次门诊随访,不光是开药,更像是一次“药物校准”和“风险排查”,有任何不舒服和疑问,都要主动告诉医生,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此外,患者要保持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建议在有经验的心脏或呼吸病中心接受康复训练,运动以不引起明显气短、眩晕、胸痛为宜。可以采用快步行走的锻炼方式,运动时监测心率,当达到80%的最大心率后应缓步慢行;也可以通过腹式呼吸法等加强肺功能锻炼。
文字整理:肖春芳 赵凌菲(实习)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团队对本次讲座进行了全程直播。更多详细信息,可点击下方链接观看回放。
点击回看科普中国直播|世界肺动脉高压日:让漏诊少一点,让识别早一点
(https://h5.live.gmw.cn/cloud/h5/174599018650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