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赓续传统农耕文化,谱写大豆振兴新篇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中国大国粮策> 惠农政策 > 正文

赓续传统农耕文化,谱写大豆振兴新篇

来源:光明网2024-12-27 09:26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如何激活农耕文明的优秀基因,让其融入现代,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文化课题,更是时代赋予的现实考验。

  大豆作为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更是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象征。随着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我国大豆产业正面临多重挑战。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我国的大豆对外依存度达85%。自1996年至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从111.4万吨增至10031.45万吨,增长幅度达到90倍。在国内大豆供需矛盾日益突显的背景下,提高大豆生产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汲取大豆育种智慧,助力农业科技突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大豆的遗传育种技术在传统农耕文明中积淀深厚,堪称中国农业科技智慧的瑰宝。历史上的地方志物产记载中,关于大豆优良种质资源的描述不胜枚举,如《齐民要术》中提及的“菽”类,《本草纲目》中对“黄豆”多样用途的总结,这些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育种启示。

  据统计,在中国国家大豆基因库中,野生大豆共入库9926份,栽培大豆共入库26810份。从古代通过农民实践选择优良品种,到近现代科学育种技术的不断推进,大豆育种经历了从经验到科学的飞跃。例如,清代由福建漳平农民试种繁殖培育而成的青仁乌豆,又名“清凉乌”,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且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其优异的适应性和高产特性,不仅展现了农民在实践中筛选优质种质资源的智慧,也为现代大豆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素材。

  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强化大豆育种的科技支撑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一方面,要深度挖掘传统育种智慧,将地方志物产中记载的优良种质资源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大豆品质,推动具有耐旱、耐盐碱等特性的大豆品种开发,提高其在边际土地上的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要强化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科研机构与种子企业合作,建立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打破“科研孤岛”现象,缩短新品种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时间。通过提升种子的内在竞争力,如此方能使我国的大豆育种水平走向国际前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实现中国农业科技强国的目标。

  梳理大豆栽培技艺,优化粮食种植体系

  传统大豆栽培技艺在我国农耕文明中占有独特地位。从古代的精耕细作到现代的精准农业,大豆栽培技术的积累既体现了农耕智慧,也蕴含着深刻的生态理念。优化大豆种植模式,需要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传统大豆种植讲究“顺天时,量地利”,强调根据季节变化、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进行科学布局。

  首先,要借鉴传统栽培技术,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例如推广大豆与玉米、高粱等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既能提高单位面积的复种指数,又能通过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质量,有效实现稳粮扩豆的目标。此外,大豆的固氮能力在改良土壤、降低化肥使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结合现代精准农业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其次,要创新大豆种植技术体系,构建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种植模式。在南方稻田推广稻豆轮作,在北方旱地推行耐旱品种与高效节水技术相结合,因地制宜优化种植结构。

  第三,要贯通古今,积极引入智慧农业技术,如无人机监测、土壤传感器等,实现对大豆生长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通过传承与创新并举,将传统大豆栽培技艺融入现代种植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大豆生产能力,还能优化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布局,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提升大豆加工水平,夯实现代产业基础

  大豆加工技术的不断突破,是推动全产业链升级的重要动力。从传统的豆腐、豆浆、酱油制作,到现代植物蛋白提取工艺,大豆加工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类营养需求,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目前,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品加工,进口大豆则多用于压榨和饲料生产。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消耗食用大豆约1600万吨,其中55%用于豆制品加工。2023年,大豆油在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中占比超过40%,成为最重要的油脂来源。在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聚焦大豆加工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任务。

  一方面,应深度挖掘传统加工技艺,融合现代技术实现创新。通过酶工程改进发酵工艺,可提升豆制品的风味与营养;采用绿色加工技术,如物理挤压和超声波提取,可提高蛋白质和功能性成分的利用率,为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要延伸大豆加工产业链,构建现代化全链条体系。在食品领域,应研发高蛋白、高营养的大豆功能性食品,满足健康消费需求;在饲料领域,应提升高效蛋白饲料的研发,增强养殖效益;在生物质能源领域,应开发大豆副产品的生物基材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同时,加强大豆加工技术研发和推广,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提高大豆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弘扬大豆文化精髓,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由于大豆的籽粒多,豆腐与“富”的谐音等,使得大豆在我国不仅是一种农产品,更演化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自古以来,大豆在中国人的饮食、信仰、民俗中占据重要地位,既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也蕴含着深厚的乡土情感。大豆已超越其作为粮食作物的基本属性,成为连接农业生产、饮食文化与乡村生活的重要纽带。随着健康消费理念的兴起,大豆文化在引导消费习惯和推动饮食升级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宣传等工作的缺位,百姓对大豆文化及其健康价值的认知仍有不足,消费端与生产端的联动亟待加强,豆制品品种单一、更新缓慢,已不能适应年轻一代的需求。

  第一,要通过多渠道强化大豆文化的传播。利用传统节日、地方美食节等活动,展示大豆制品的多样性与营养价值;创作科普作品、纪录片等形式,深入挖掘大豆文化故事,引导公众树立科学合理的饮食观念。第二,将大豆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与社区宣传,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认知体系,激发消费者对大豆食品的兴趣,推动大豆产品市场拓展。第三,要通过文化引导推动大豆产业的全面发展。结合健康饮食潮流,开发兼具营养与文化特色的大豆新品,提升市场吸引力;创新大豆产品营销模式,将文化价值融入品牌建设,塑造独具中国风味的“大豆名片”。弘扬大豆文化,不仅是健康饮食理念的传递,更是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纽带,为传统农耕文明注入时代活力,开创文化与经济共生发展的新格局。

  (作者周国栋,系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沈浩,系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博士生)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