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神经生物学家罗敏敏:回国是人生最好的决定
首页> 光明科普> 视频 > 正文

神经生物学家罗敏敏:回国是人生最好的决定

来源:光明网2024-12-18 17:10

  大脑,是人体中最为神秘和复杂的器官,拥有着约860亿个神经细胞,要处理人体的思维、情感,更要指挥行动。它的功率很小,只有十几瓦,但功能却极其强大,是目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都无法企及的。

  大脑的运行规则是怎样的?为什么会产生疾病?关于脑科学,有着诸多未能解答的难题。近日,在由北京市科协、北京科技记协组织的“首都科技人”宣传活动中,神经生物学家、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讲述他解码大脑奥秘的故事。

神经生物学家罗敏敏:回国是人生最好的决定

受访者供图

  误打误撞踏入神经科学领域

  1990年,罗敏敏考入北京大学,当时的他有一个“科学梦”——学习理论物理,成为下一个杨振宁和李政道。然而,打开录取通知书,他却发现被调剂到了心理学专业。但很快,他认识到了心理学的魅力。得益于自由的选课制度,他同时选修了计算机系、生物系、电子系和物理系等不同专业课程。

  “我觉得这是最为完美的一个‘错误’,或者是一个非常好的‘失败’。”这样的误打误撞,让罗敏敏回过头来再看,实际上成为自己踏进神经科学领域的“敲门砖”。

  本科毕业后,思维非常活跃的罗敏敏又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神经学博士。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细胞活动产生的电信号,坚定了做神经科学的决心。

  “我每次看到细胞的电活动就特别激动,现在仍然如此。”罗敏敏介绍,所有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归根到底都是由神经细胞的电活动所控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计算网络。

  2004年,罗敏敏回国进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工作,从嗅觉系统起步潜心研究,在《科学》《神经元》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但热爱挑战的他,决定做点儿不一样的。

  “当时想来想去,也读了大量的文献,再加上心理学的背景,我觉得奖赏机制很有前景。”罗敏敏表示,奖赏机制不仅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学习,也与抑郁症、毒品成瘾、精神分裂等有很大关系,非常值得投身其中。

  经过大量的实验观察,他发现大脑内存在着平行于多巴胺的奖励系统——5-羟色胺系统。

神经生物学家罗敏敏:回国是人生最好的决定

受访者供图

  作为在大脑中广泛存在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参与调节学习和记忆等认知过程,还可用作抗抑郁的药物。实验证明,无论奖励是否完全可以预期,都可以激活5—羟色胺,使人产生快感。对5—羟色胺系统的重新认识,可以更好地解释人类的诸多行为。

  这样的结论恰恰与多巴胺与奖赏有关,5-羟色胺是抑制奖赏的传统理论相悖。偏离主流就意味着错吗?面对质疑,他带领团队自己开发光纤记录系统,捕捉到了5-羟色胺被激活的实质性证据,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应用于抑郁症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

  “挑战传统理论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只有认清现有知识的局限,才有可能产生突破。”罗敏敏说道。

  把失败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做科研,失败乃是常事。在很多人眼中,罗敏敏是一个乐观的人,面对科研上的失败,他总是能以平常心去看待,而这源于他有一套自己的生活智慧。

  “我们做真正重要的工作,起初失败的概率可能达到99.9%,只有做了足够多的实验,失败足够多次,不停地迭代后,成果才会显现出来。”罗敏敏认为,要对失败抱有足够大的包容性,如果急着出成果发论文,就很难静下心来做一个长期而又重要课题,也就失去了科研的乐趣。

  他以自己为例,笑谈“失败的故事”——氯胺酮常常与毒品挂钩,后来因临床上的意外发现,让科学家看到了研发高效抗抑郁药物的希望。从“魔鬼”到“天使”的切换,最大的挑战来自能否准确地把握氯胺酮抗抑郁的核心机制,找到作用靶点。

  根据已知靶点开发的药物都已经失败,罗敏敏认为可能存在新靶点,但通过近10年约1000余个靶点的实验,他和团队依然没有找到具体答案。

  “我把失败看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经习惯了,不过也许明天起床,我就会找到它。”罗敏敏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也因为有希望,困难便不再是困难,而是过程。

  他也并不是一个贪心的人。“科学的快乐时光,其实一年中有一天就很好了,当某一天自己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知道某个科学答案的人时,那种快乐足以支撑很长的时间。”

神经生物学家罗敏敏:回国是人生最好的决定

受访者供图

  罗敏敏告诉记者,回国是人生最重要的决定,也是最好的一个决定,他赶上了中国生物医学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20年,有幸成为中国科技迅猛发展的参与者。他希望今后能够开发出更有效、真正能解决社会问题的新药物、新疗法、新器械,推动脑科学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培养更多有创造性的神经生物学家,把重要的事情做出科研成果,而后转化落地,造福更多人。(记者蔡琳 肖春芳)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丨澳门:盛装以待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2024-12-18 09:41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2024-12-18 09:31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2024-12-18 09:2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2024-12-18 09:26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实施人员和应用载荷出舱活动,并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2024-12-18 09:26
12月16日18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24-12-17 05:25
自10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48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生活和健康保障、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
2024-12-17 05:25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大应用时代。针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数据、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进行应对。
2024-12-17 09:54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心肌纤维化情况,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式。
2024-12-17 09:35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
2024-12-17 09:33
12月12日,《科学》发布编辑团队评选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包括长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预防针剂等10项成果。
2024-12-16 10: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通过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同时还对欧洲文物、古建筑和雕像表层黑色硫酸盐壳的形成作出了新解释。
2024-12-16 09:54
11月15日晚11时13分,随着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我国首次将果蝇送上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
2024-12-16 09:52
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12-16 09:51
受动物大脑处理信息方式的启发,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团队基于尖峰神经网络开发出一种新型导航系统,有助构建出更智能的机器人。
2024-12-16 09:50
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12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实现陕西电网大型调节电源的新突破。
2024-12-13 04:20
12月12日15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高速激光钻石星座试验系统发射升空,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12-13 04:20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通过补齐技术短板、拉长优势长板、锻造未来新板,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12-13 10:21
《自然-医学》12月12日发表年度预测文章,介绍了未来一年可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的11项临床试验。
2024-12-13 10:16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华的都市,那么每个角落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共同维持着这座都市的活力与秩序。后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期间,罗敏敏更是贯彻了跨学科的想法。
2024-12-13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