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扎根“深地科学”,探索地球奥秘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扎根“深地科学”,探索地球奥秘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4-11-22 13:52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院士高端科普”栏目,邀请各领域院士就我国当下热点科技问题给予权威解答,服务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提升科研科普能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科普力量。#千万IP创科普

  地球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说它年轻,是因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同时,地球科学还是一门既基础又应用广泛的学科,包括了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等众多分支学科。既是研究地球本身性质、结构、演化规律的科学,也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的关键所在。

【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扎根“深地科学”,探索地球奥秘

  很多地学知识都是相通的,在深海、深空、深地这三个方面的探索也都离不开地球科学。比如,最近我和团队对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做出的独立研究成果刊登在了《科学》杂志上。这项研究通过对样品中玄武岩屑中微小含锆矿物(<5微米)以及斜长石和晚期填隙物开展同位素分析,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约28.3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这一年龄填补了月球玄武岩样品在该时期的记录空白,为认识整个月球的地质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为人们了解月球演化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

  深地科学研究同样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我是从事地幔岩石学研究的,深地科学是我的“老本行”。我们知道,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是人类直接接触到的部分,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则厚达近2900公里,而地核就像是层层包裹下的“鸡蛋黄”。在人类的认知中,地球表面的山川湖海早已不再神秘,但地球的内部却仍然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

  由于地球是固态的,深入探索其内部异常困难,科学家们只能利用地震波探测、火山岩石分析等间接的手段来探测地球内部的信息,试图揭开地球内部的秘密。可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地球内部的过程可能控制着地表的环境演化和宜居性,对深地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

  此外,深地科学也不仅仅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它在国家能源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我国科学家通过深地科学研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分布区。这些发现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在国际矿产资源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寻找新的能源资源也成为了当务之急。深地科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地下深处的清洁能源,如能源金属、地热能、干热岩等。这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地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学科,因此,深地科学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与探索。通过与地球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及其对表生作用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深地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我们可以更高效地处理和分析深地科学数据;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地球内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内部的运行机制。

  在新的形势下,科研范式正在发生变革,人才培养是地球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地球科学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但它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多学科交叉和融合才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很多不了解的人觉得地学研究非常辛苦,但从我30多年的工作经历看,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领域,能够面对广阔的天地,亲近大自然。未来,我们需要培养具有广泛知识背景和深刻理解能力的人才,怀揣着一颗好奇心,应对各种挑战。

  (作者:徐义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光明网记者宋雅娟、蔡琳采访整理)

【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扎根“深地科学”,探索地球奥秘 

【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扎根“深地科学”,探索地球奥秘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国冬小麦播种过九成

  • 小小快板手 传承老技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就诞生在我的家乡唐山。我为之骄傲。为此,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的我,毕业后,就一头扎进轨道交通检测设备研发领域。
2025-11-20 04:25
常有人说,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而我从事的工作是,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燃烧系统高精密产品的生产加工,所以大家都叫我“火箭心脏钻刻师”。
2025-11-20 04:25
四川全口径外送电量已超1.9万亿千瓦时。这一规模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全年用电量之和,标志着四川落实“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取得丰硕成果,
2025-11-20 04:25
大国重器又传好消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建成运行仅两个月,就取得首个物理成果——测量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结果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升了1.5~1.8倍。
2025-11-20 04:35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