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高校专业解读】在哈工大学焊接:既高端又接地气,更有底气!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高校专业解读】在哈工大学焊接:既高端又接地气,更有底气!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4-11-20 09:16

  焊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通过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结合和扩散连接成一体的工艺过程,它是一种通过加热或加压促使原子和分子之间产生结合和扩散的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高能束等技术手段在焊接工艺里的运用,焊接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核工业、电子电器、高铁及汽车制造领域中,先进的焊接与连接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焊接专业)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高校设立的第一个焊接本科专业,是国家首批重点专业、首批硕士点和博士点,排名始终名列全国第一,也创造了我国焊接领域的无数次“第一”。

【高校专业解读】在哈工大学焊接:既高端又接地气,更有底气!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材料结构精密焊接与连接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林铁松介绍,焊接专业的设立不仅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而且快速成长为一个专业水平高、解决工程技术难题能力强的专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发展,以及中国焊接领域的科研和技术人才的培养,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面对很多人对焊接专业误解,林铁松解释道:“焊接与连接是我国‘工业强基’和‘智能制造’的基础关键工艺之一。焊接技术可以分为三大类50多种方法,生活中常看到的火光四射的焊接技术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在高技术领域,例如航天航空、核能、电子等,有非常多的焊接技术是许多人很难接触到的。例如搅拌摩擦技术,扩散焊接技术。”

  在《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十大领域中,九个领域与焊接密切相关。面向国家先进制造领域发展规划及重大工程需求,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立足于先进材料焊接、连接与成型加工制造的国际学术前沿,以服务国家建设、支撑学科发展、提升我国先进焊接与连接技术水平为核心,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贯彻“材料-理论-工艺-装备一体化”理念,在高性能材料制备与连接、复杂结构成形与可靠性、高效智能焊接、微纳连接与加工等方向系统地开展前瞻性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并发挥了引领作用。

【高校专业解读】在哈工大学焊接:既高端又接地气,更有底气!

  “焊接学科既高端又接地气,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更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保证学生学到知识,又保证学到本领和能力,同样焊接也是交叉学科,也更为注重与时俱进,不断汇入拓展知识的边界。”林铁松表示,专业课程之外也有非常多的研学活动,例如本科生到航天、航空等企业实践,研究生参加国际高水平大学教授报告会、航天航空等科技专家报告会、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博士生论坛等。有创业意识的学生参加创业苗圃,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研。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投入到项目研究之中,在实际项目工程中解决焊接难题,提升能力。

  在“硬件”上,焊接专业也更有底气。焊接全国重点实验室拥有几百台套先进的焊接仪器设备,并建有分析测试中心、工程应用中心,上述平台的仪器设备全部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备,进行学习、研究以及焊接实践。

  不仅如此,为使焊接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适应国际化需求,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在大四的最后一学期还可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毕业时便可获得国际上通用的“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

  据介绍,焊接专业毕业生中有60%以上继续深造,就业率一直超过98%,就业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电子、信息、能源等制造行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

  1953年,《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结尾这样写道,“我们都热爱着未来,……我们要在滚滚的黄河上架起大桥,要让飞机闪电般地翱翔在云霄,在长江三峡上修起发电站,还要使拖拉机在田野中飞跑,要把祖国建设成天堂,让我们的青春像焊接的火花一样美丽。”这是哈工大第一届焊接专修班,陆仁发同学撰写的稿子,这是哈工大最老一辈焊接人从心灵深处发出的献身国防,建设祖国的最伟大誓言。如今,70多年过去,“让青春像焊接的火花一样美丽”这句话已成为每个哈工大焊接人的初心与使命,这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积淀和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代哈工大焊接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着。林铁松希望,有更多学生能够投身我国的焊接事业,吃苦耐劳、善于协作、勇于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专业解读】在哈工大学焊接:既高端又接地气,更有底气!

科学审核

张士英

作者

蔡琳 宋雅娟

【高校专业解读】在哈工大学焊接:既高端又接地气,更有底气!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12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实现陕西电网大型调节电源的新突破。
2024-12-13 04:20
12月12日15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高速激光钻石星座试验系统发射升空,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12-13 04:20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通过补齐技术短板、拉长优势长板、锻造未来新板,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12-13 10:21
《自然-医学》12月12日发表年度预测文章,介绍了未来一年可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的11项临床试验。
2024-12-13 10:16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华的都市,那么每个角落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共同维持着这座都市的活力与秩序。后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期间,罗敏敏更是贯彻了跨学科的想法。
2024-12-13 10:15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应用,在疾病防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12-12 10:05
近年来,毫米波雷达技术被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优点,但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基于这两个现象,研究团队将心跳特征提取频段从基频转移到高阶谐波频段,从而有效消除了呼吸谐波的干扰,显著提升了监测精度。
2024-12-12 09:46
“化石研究发现,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随着更多身体部位的化石不断被发现,30万年前华龙洞“居民”的体貌特征逐渐清晰。
2024-12-12 09:45
加快提升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同时,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应用推广等也成为多方发力布局重点。同日,豪森智能(688529)表示,目前已同步开始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与装备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可提供人形机器人、AMR机器人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并同步布局人形机器人生产线、测试台。
2024-12-12 09:35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携手,首次观察到一类特殊准粒子——半狄拉克费米子。2008年和2009年,来自法国南巴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首次从理论上预言了半狄拉克费米子的存在。
2024-12-12 09:31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2024-12-11 1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2024-12-11 10:12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2024-12-11 10:11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对地球空间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太阳爆发事件,大多起源于日冕中。
2024-12-12 10:16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2024-12-11 10:10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12-11 10:10
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2月9日起正式投入服务,为本地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提供算力支持,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2024-12-10 10:10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团队在解析小鼠参考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完整的端粒到端粒小鼠参考基因组序列,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清”了小鼠基因组DNA全貌。
2024-12-10 10:10
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2024-12-10 10:09
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我国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24-12-10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