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申扎,深扎!

来源:光明网2024-08-02 09:48

  海拔4730米,西藏那曲市申扎县内,八级以上的大风常年呼啸而过。中国科学院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以下简称申扎站)的科研人员正通过实验设备,关注着监测数据的变化。

  申扎站,是我国首个纳入西藏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监测体系的重点台站,也是目前世界海拔最高的综合生态站、全球独特的高寒草原与高寒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站。它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提供基础数据、科技支撑,服务于国家需求。

申扎,深扎!

中国科学院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

  深扎西藏,守护生态安全屏障

  “青藏高原的草地面积非常广阔,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近60%,因此对草地的监测十分重要。”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申扎站站长王小丹介绍,申扎站以高寒草原和高寒湿地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高寒生态系统响应为主要研究内容,监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作用,预测高原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变化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对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的影响。

  从2000年第一次踏入青藏高原,王小丹便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一路要从成都先到拉萨,然后从拉萨驱车到日喀则,调整一晚再从日喀则出发去申扎,往往好几天时间就过去了。”三四辆车组成的车队,几箱方便面、几箱罐头,再加上帐篷和行李,这就是他最初的高原科研岁月。

  每年入夏后的5月到10月间,王小丹和团队都会在西藏开展科研工作。长期的野外工作,也曾遇到过不少危险。“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在驱车去阿里地区的路上我们的车出了问题,在原地等了五天才迎来了救援。”五天时间里,王小丹和团队成员白天靠着罐头充饥,晚上就住在帐篷里,甚至常常能听见熊等野生动物的声音在帐篷外响起。

  那曲、阿里、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20多年来,王小丹走遍了西藏每个市县,掌握了第一手的高山环境与高原生态资料。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围绕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开展科技攻关,申扎站也从没有遮风避雨的原野慢慢成了如今的二层楼小院。

  “其实在西藏工作我们都很快乐,每次从成都坐飞机过来,在空中看到拉萨贡嘎机场所在的雅江河谷,第一个感觉就是踏实。”王小丹说道。

申扎,深扎!

高寒草原观测试验场

  探索高原,发现高寒碳汇密码

  谈起在青藏高原做科研,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魏达与王小丹有着同样的感受。“越是走近山,摆在面前的难题似乎越来越多,这也是我们不断奔向山的动力和乐趣。”

  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是生态安全屏障重要功能之一,其在暖湿化气候下的发展方向和幅度仍存在不确定性,生态工程对高寒碳汇的提升幅度还难以衡量。

  多年来,魏达聚焦高寒碳汇研究,监测着植被的碳吸收与碳排放。从2008年开始,团队成员便着手在青藏高原腹地开展碳汇人工监测,建立了全球海拔最高的气相色谱系统,开展了连续8个生长季的人工观测,为认知高寒碳过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在冈底斯山,团队还安装了第一套碳汇监测系统,实时捕捉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并结合三维风速的分解,在线计算植物与大气间的碳交换,极大提高了碳汇观测的效率和代表性。团队还相继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双湖草原、亚东森林、麦地卡湿地、山南泽当防护林等地设置了观测点,织就了一张观测网络,日夜不息倾听山地的呼吸。

  2024年,山南市建成了西藏首个人工林碳汇监测示范基地,这让魏达感到十分自豪。“我个人很渺小,但从事的工作能够服务于国家发展需求,很荣幸。”魏达说道。

申扎,深扎!

  王小丹(左五)和魏达(左三)与科研团队合影

  “我的导师是钟老师,快70岁的时候他还在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奔走,这种精神深深影响着我。”王小丹提到的钟老师是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老所长钟祥浩,主持和参加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在内的4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具有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2006年退休后,仍然坚持年年都进西藏,对西藏农牧民的脱贫致富和生态安全进行了大量而细致的科学研究。

  如今,这样的精神通过王小丹传承给了更多成都山地所的学生,“我们的下一代要继续做这件事情,这就要有情怀,要能坚守。”(记者 蔡琳)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温故丨“取法乎上”“见贤思齐”

  • 你最想对老师说哪句话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消费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直接体现,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消费能力,
2024-09-10 04:10
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岩浆是极度贫瘠还是丰富,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科学家的难题。传统观点认为,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岩浆供给极度贫瘠。然而,最新的研究成果颠覆了这一观点。
2024-09-10 10:23
传统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常常难以找到满意的服务商,服务商有时也无法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取得企业信任。
2024-09-10 10:20
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吉林省正通过实施一系列保护性耕作技术,守护着“耕地中的大熊猫”。
2024-09-10 10:17
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二期项目9日正式投产。投产后天津LNG接收站正式迈入千万吨级LNG接收站行列,
2024-09-10 04:10
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司长王维胜介绍,我国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2024-09-09 10:16
与MCN一起打造出海内容繁荣生态。
2024-09-10 10:20
正是中国力量,让今天的中国铁路网覆盖全国99%的2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网覆盖96%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成为现代化中国壮阔征程上的绚丽篇章。
2024-09-09 10:14
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还需重视培养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青少年在创新过程中的自信心。
2024-09-09 10:09
朱先生一生科研硕果累累,获奖20余项,发表论文210多篇,研究成果形成了五本专著。
2024-09-09 10:05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20世纪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成为支撑科研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4-09-09 09:58
通过三代核电自主化,中国正实现对国际最高水平的赶超,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4-09-06 08:50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给出一组亮眼数据:过去5年,我国科技型企业贷款的年均增速是20%,是贷款平均增速的近2倍。
2024-09-06 08:48
作为离地球较近且环境最相似的星球,火星一直是人类走出地月系统开展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
2024-09-06 08:46
基于此成果,华大目前已联合香港理工大学,成立香港理工大学—华大·全球深海资源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实施进一步研发和产业化。
2024-09-06 08:45
5日,在国家林草局举办的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司长张利明介绍,我国已基本构建国家公园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2024-09-06 07:20
回音壁印章设计者、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研发工程师焦朋告诉记者,回音壁存在特殊声学现象,可以让声音形成回声。
2024-09-06 08:47
有两组数据最能直观展现云南的丰饶:以仅占全国4%的国土面积,保育了48.0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56.27%的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在南北间距不过900公里的土地上,拥有7种气候类型,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以外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
2024-09-06 07:20
近几年,人工智能在许多行业都有应用,成为人类的“好帮手”。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2024-09-05 05:30
经过近3千米的行驶,我们来到了这座小山的山顶,这里距离海面约750米,地貌以岩石为主,可以看到海星、海胆、珊瑚和海葵等。
2024-09-05 08: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