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多地高温持续——“超级夏天”会成常态吗?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多地高温持续——“超级夏天”会成常态吗?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7-04 06:35

  作者:唐颢苏(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连日来,我国北方持续受到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影响。河北中部、山东西北部、新疆吐鲁番等地接连出现了40℃至43.3℃的极端高温,同时,我国山东、河北、天津、江苏等地的2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也突破了6月上旬的极值,中央气象台的高温预警持续拉响。今夏为什么这么热?高温背后,城市该如何降温?我们又该如何适应?

  今夏有多热?

  进入6月以来,我国北方高温天气来势汹汹。6月12日,河北东北部和中南部、北京、天津、山西中南部、陕西、河南、山东中西部、湖北中北部、安徽中北部、江苏西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东部、宁夏北部及新疆吐鲁番等地部分地区出现35℃至39℃高温天气,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中北部局地更是达到了40℃至42.2℃。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已达到或超过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河南与河北更是发布了全省范围最高等级的高温红色预警。

  根据《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我国高温预警分为三个等级,由弱到强依次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我国气象业务系统使用35℃作为阈值来定义高温事件,如果高温天气持续3天及以上,则被称为热浪,发布黄色预警。当前中央气象台连续多日发布的高温橙色预警则意味着过去24小时内我国有多个省(区、市)的大部地区最高气温升至37℃以上,且这些地区的高温范围可能将进一步扩大。

  据中央气象台预测,未来多日,我国北方地区的高温天气仍将持续发展。华北大部、黄淮、陕西中北部、山西中南部、苏皖北部、湖北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和东南部、新疆南疆盆地等地将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其中,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可达40℃至42℃以上。

  那么,本轮北方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的成因是什么?

多地高温持续——“超级夏天”会成常态吗?

连日来,黄淮海持续高温少雨,部分地区旱情仍在发展。图为山东省肥城市通过蓄引提调相结合的办法,多措并举抢灌溉、保苗情。 新华社发

  地球为何越来越热?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近日发布报告称,全球平均气温已连续12个月(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打破相应月份的历史最高气温纪录。当前全球变暖引起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广发、强发、并发。全球变暖提高了夏季的基础温度,引发更频繁、极端和持久的热浪。

  除了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与我国北方近期的持续高温天气密切相关。近期,华北、黄淮等地受到高压暖脊天气系统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导致空气增温显著。此外,下沉气流引起晴朗少云的天气,使太阳辐射更多地到达地面,从而增温地表和近地面大气。高温加剧了土壤水分流失,形成干旱,干燥的土壤又进一步加速局地高温,形成恶性循环。

  在全球尺度上,全球平均气温与热带中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关系密切。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温暖的西太平洋海水向东扩散至中东太平洋,向大气中释放热量,导致全球天气模式发生转变,极端天气频发,这也是全球气温屡破纪录的成因之一。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显示,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于去年12月达到峰值,为一次中等强度的事件。自今年以来,厄尔尼诺事件处于持续衰减阶段,并于5月结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影响的终止。由于热带三大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厄尔尼诺衰退年的夏季,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偏西偏北,菲律宾以东容易产生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进而加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导致我国极端天气发生风险加剧。

  城市如何适应高温?

  高温热浪是对人体健康最具威胁性的极端事件之一,可以直接导致中暑、热射病等与高温相关的急性健康问题,而湿度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许某地的气温并不是特别高,但当它与高湿度结合起来后,便会加重闷热感,让人体的蒸发冷却机制失灵,进而诱发潜在的疾病。

  除了个人健康威胁,高温热浪也将愈发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柳叶刀》2021年度《倒计时:追踪健康与气候变化进展》报告称,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健康威胁”,而老年人和1岁以下的婴儿是最容易受到极端高温天气影响的群体。报告同时指出,当前不断上升的气温,给各种传染病提供了进化和扩张的机会。科学家们认为,全球变暖能够增加真菌生存环境的平均温度,这将帮助它们更容易地入侵人体。此外,携带病毒的蚊子在变暖的未来将逐渐向温带与高海拔地区迁移,科学家们估计,如果未来碳排放量没有减少,到本世纪末,全世界将有近90%的人口面临疟疾和登革热的风险。

  面对极端高温天气,该如何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健康?

  首先,对于必须在高温下工作的人员,应尽可能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再者,城市中有大量高温敏感人群,如老人、孕妇、儿童和残障人士。高温到来之前,应通过预警尽可能减少他们在高温天气中的户外暴露。通过提前预测和报道高温热浪事件,重点关注和服务这些高温敏感人群,并提供防暑降温指导。

  在城市层面,关于如何减缓和适应极端高温带来的负面影响,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案例。在法国巴黎,当地政府通过研究城市热岛的范围和影响,利用社区降温措施设置了“城市冷岛”。具体而言,每一位巴黎市民在夏天如果感觉不适或发生中暑,只需步行7分钟以内即可抵达最近的一个“城市冷岛”,这些冷岛包括城市公园、公共喷泉和公共图书馆等。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城市中心商业区通过增加绿色基础设施来增添树荫,从而实现降温的目的。在美国芝加哥,建立了全球首座水上生态公园——“野外一英里”项目。该项目在芝加哥河中开发了一片自然栖息地,利用原有的河道墙支撑这块漂浮的湿地和水生栖息地,以维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该公园也成了一个基于教育、艺术和娱乐的活力社区,为皮划艇爱好者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并为多种物种和传粉昆虫提供了栖息地。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当地通过在校园、政府等公共机构增加清凉屋顶、清凉人行道、清凉墙壁和城市植被来缓解城市高温热浪。同样,美国纽约也开展了“清凉屋顶”计划。该计划优先在最易受热的社区安装反光屋顶涂料,以帮助降低温度,减轻高温热浪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据统计,该计划最高可使室内降温30%左右,并减少10%到30%的空调开支。

  此外,在2018年,美国纽约市“恢复与韧性办公室”制定了《纽约气候韧性设计准则》;在2019年,美国纽约市“能源研究和发展局”发布了《气候变化适应报告》,针对极端高温、寒潮、暴雨、洪灾、干旱、海平面上升和极端风暴七种极端气候进行了观察和预测。该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韧性恢复的工具和方法,包括政策规划、社会项目、工程项目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2022年6月,我国也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到2035年,“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多地高温持续——“超级夏天”会成常态吗?

近日,多地迎来高温天气,图为中铁十二局工人在河北雄安新区大河片区安置房项目建设现场洗脸解暑。 新华社发

  未来热浪将更加频繁?

  持续性高温天气过程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气候变化正越来越频繁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21年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指出,过去10年的平均温度是过去12.5万年以来的最高。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预计未来高温热浪事件将变得更加频繁,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高温导致的死亡和疾病也会显著增加。

  面对未来的“高温新常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从减缓和适应两方面制定了相应政策。气候减缓治本,气候适应治标。治本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给地球降温;治标是在问题难以完全解决的情况下,采取防御性措施。2015年,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其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革命前上升幅度控制在1.5℃以内,并努力将温升幅度限制在2℃以内。尽管各国政府制定了各种计划以减缓全球升温进程,但气候变化的不可逆以及随之而来的健康风险仍然无法避免。今年6月11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WMO全球年度至十年气候最新通报》。报告警示,未来5年内,全球年平均气温有80%的可能性将在至少一年内短暂超过工业化前水平1.5℃。这一预测结果表明,我们正快速接近《巴黎协定》所设定的气候变化风险阈值的上限。

  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有着46亿年的悠久历史。在地球历史上,气候也曾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变化。最严重的“雪球地球”时期,全球被冰雪覆盖,生命仅在热带的极小区域得以延续。而在最热的时期,全球温度比现在高出15℃到20℃。然而,当前的气候变化与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截然不同。这份独特性主要源于它的发展速度,当前气候变化的速度是历史上最快与最强的,地表气温的增加速度在地球历史上绝无仅有。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与地球的关系。应对当前的气候危机,不仅需要科学家的智慧,还需全球各国政府、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我们能够减缓气候变化的步伐,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在未来那些日益炎热的夏天,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挑战,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宜居的家园。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04日 16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山东青岛举行海上巡游迎接中国航海日

  • 漫画视界|警惕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晒后背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借助盛夏充沛的自然阳气,通过阳光照射背部,来提升人体自身阳气。
2025-07-11 09:58
截至7月10日,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标志着这条纵贯南北的能源大动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5-07-11 04:55
从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同比增长31%;新发现矿产地中,大中型矿产地25处。
2025-07-11 04:10
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情绪化反应严重、深度学习能力下降、空虚感增加等症状时,就表明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腐蚀”。所谓的“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2025-07-11 04:10
由于肉眼很难发现水污染的情况,洪水之后饮水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山泉水、河水、湖水等。肖丹提醒,如果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意识障碍等,或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少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025-07-10 09: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制定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2025-07-10 09:33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1935.3克宝贵的月壤,使得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开启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元,也为中国月球研究走向世界前列奠定了基础。 一年来,中国科学家们已经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取得许多科学突破。
2025-07-10 09:32
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首次从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采回月球样品,为揭示该区域物质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综合元素和矿物组成分析,南极-艾特肯盆地镁环物质主要为斜长石(63%~67%)和低钙辉石(25%~27%)组成的亚铁苏长岩。
2025-07-10 09:32
7月9日,在北京航天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中)、宋令东(右)、王浩泽在记者见面会上敬礼致意。 在神舟十九号乘组中,航天员王浩泽也是一位90后,更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2025-07-10 09:30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