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院士教你选专业|万物之“理”从何来?
首页> 光明科普云> 视频 > 正文

院士教你选专业|万物之“理”从何来?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4-06-17 16:47

物理跟数学是现代技术“源代码”

当下备受瞩目的技术进步常常令人惊叹

但仔细剖析便会发现

这些技术成果

都建立在数学与物理学的坚实基础之上

 

以人工智能为例

其飞速发展离不开数学的严密逻辑

而隐身材料的研发

更是依赖于物理学对光的深入探索与精妙操控

 

审视日常生活中的现代科技产品

如手机、计算机和照相机

它们的诞生与革新

也与物理学原理息息相关

 

因此,毫不夸张地说

正是物理学与数学

共同构成了现代科技的基石

为科技成果大厦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座科技大厦中

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用自己探索与钻研

为这座大厦的基座添砖加瓦

院士教你选专业|万物之“理”从何来?

他就是褚君浩院士

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与材料科学家

他提出的CXT公式和吸收系数公式

成为碲镉汞材料器件设计的重要依据

至今仍是国际上

判断红外探测器新材料、新结构的通用公式

院士教你选专业|万物之“理”从何来?

他还将魔法般的隐身材料“柱镜光栅”带上电视

通过生动的讲解和有趣的实验

把追求科学的种子种进了孩子们心里

被誉为“心系科普的院士”

 

褚君浩表示

物理学是通过观察现象、发现规律

为人类提供理解世界基础的一门学科

然而,仅仅发现现象和规律是不够的

要真正解决问题

还需要将这些现象和规律进行定量化分析

而定量化分析正是依赖于数学

通过数学工具的应用

人类可以更精确地描述和解决物理问题

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个人兴趣领航,社会需求为帆

谈及一辈子热爱的物理学

褚君浩表示

学习物理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

更是一种锻炼思考能力的过程

院士教你选专业|万物之“理”从何来?

褚君浩在研究生期间进行碲镉汞吸收光谱研究

 

当然,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

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专长

有些人可能偏爱文科

有些人更喜欢理科

还有人热衷于动手实践

通常在高中时期

学生就会表现出对文、理、工科的偏好

 

因此,褚君浩建议

学生应根据自身兴趣和优势

来选择学科方向

以确保选择的学科与自身特点相匹配

 

在专业选择时

应首要考量个人兴趣

它是任何职业活动的基石

当然,兴趣并非一成不变

它可以通过实践与努力加以培养

在工作中逐步塑造并深化

 

院士教你选专业|万物之“理”从何来?

褚君浩的读书笔记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在定理(律)的队伍中,竟没有一条由中国人命名的定律”

 

其次,关注市场需求与国家需求

某些专业人才稀缺

社会与国家对其需求十分迫切

选择此类专业可能会获得更多支持与关注

为个人学习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不可忽视个人在特定领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

它们对于深入学习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人机共进,寻求“术”后之“道”

当前,信息科学技术进步迅猛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

有人开始担心

一些岗位可能会被其取代

 

褚君浩表示,与人类具备诠释能力

且拥有丰富情感和独特见解的全面智能相比

目前所有人工智能仅具备部分智能

在绝大多数专业领域

人类仍有独特的发展前景

 

也有人表达担忧

现今已有众多翻译工具

能迅速完成翻译工作

学习翻译是否还有价值?

院士教你选专业|万物之“理”从何来?

对此,褚君浩点拨迷津

单词在不同语境中可能有多种含义

而人工智能未必能准确理解这一点

其翻译结果有时可能不切实际

人类翻译从业者

应深入研究翻译的内在原理

而非仅停留在表面

这便是人类智能独有的优势

 

如何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做到人机协同而非被取而代之?

褚君浩说:

“古人云:‘有道无术,术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因此,无论学习文科还是理科,

都应探寻其背后的‘道’。”

 

院士教你选专业|万物之“理”从何来?

出品人 杨谷

总监制 宋乐永 战钊

总策划 宋雅娟

策划 蔡琳 肖春芳 武玥彤

统筹:张蓉

记者:涂子怡

本期编导:宋雅娟 刘峻宇(实习)

文案:李欣哲

特别鸣谢:中国电子学会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

院士教你选专业|万物之“理”从何来?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

  • 南粤春已暖 招聘正当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02-19 09:42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上,河南农业大学“‘醛’球无敌”博士后科研团队的《木制细胞低碳增强结合关键技术》项目赫然在列。团队负责人彭万喜难掩笑意:“自2021年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拿金奖后,我们团队就荣誉不断。这背后,是国家对甲醛防控治理的日益重视。”
2025-02-18 09:27
重塑金身,树皮、籽壳和叶脉中的杜仲胶可作为首选材料。
2025-02-18 08:56
农业农村部近日制定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要求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5-02-17 10:16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2025-02-17 10:14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了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2025-02-17 10:14
一部优秀的动画片,需要艺术和技术的高度合一。而《哪吒2》在本土先进动漫制作技术的托举之下,实现了这种合一。它的成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电影科技硬实力的并肩胜出和双重出圈,昭示着文化与科技碰撞产生的巨大张力。
2025-02-17 10:12
科普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除涉密项目外,应当结合任务需求,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2025-02-17 10:11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