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研究成功构建内壁性质可调人工跨膜通道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钱若灿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陆艺合作,通过超微玻璃纳米电极构建内壁性质可调的人工跨膜通道,建立了跨膜传递动态调控与监测新体系,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DNAzyme功能化玻璃纳米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科学家在微生物农药领域取得新突破
日前获悉,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青年科学家付麟雲主持的项目和研究团队,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马衔山分布的铁棒锤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加索链霉菌SS9-1,并通过优化链霉菌SS9-1发酵条件,制备出发酵液滤液,用于番茄灰霉病防治,取得良好的效果。该项技术成果已在《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发表,并申请受理了国家发明专利。
实验样品
粉蕉果实成熟及后熟障碍机制研究获进展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研究员朱孝扬、教授李雪萍团队研究揭示了锌指转录因子MaC2H2-IDD调控低温胁迫引起粉蕉果实后熟障碍的分子机制,为粉蕉果实的贮藏保鲜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植物学杂志》。
MaC2H2-IDD-MaEBF1调控果实软化机制图
新型磁共振行波发射系统提升图像质量和准确性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姜文教授PI团队高阳准聘副教授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磁共振行波发射系统,通过引入空心介质波导结构包绕成像物体,实现了大尺寸生物体内的电磁波高效调控,解决了经典方法面临的发射效率低和大尺度空间内自旋质子激励偏差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同时,该研究团队与浙江大学张孝通研究员合作,成果在西门子7T磁共振设备上得到了验证,可获得低驻波伪影人体头部成像数据。
采用新方法的7T磁共振成像结果具有低驻波伪影
眼内无菌观念被颠覆:
肠道细菌可诱发遗传性致盲眼病
日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联合多家科研单位研究发现,肠道中的细菌可通过被基因突变破坏的肠道屏障和眼部血视网膜屏障移行至视网膜,从而诱发遗传性致盲眼病。这一研究颠覆了传统上认为人类眼内无菌的认知。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xAI公司宣布开源大模型Grok-1
当地时间17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旗下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xAI正式宣布开源大模型Grok-1,遵循Apache 2.0协议开放模型权重和架构。官网显示,xAI已经将Grok-1的权重和架构在软件托管平台GitHub上开源。
资料来源|科学网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