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吃粗粮可以控制血糖?“吃硬不吃软”是真的吗?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吃粗粮可以控制血糖?“吃硬不吃软”是真的吗?

来源:蝌蚪五线谱2024-02-19 12:20

  近些年,糖耐量受损、高血糖、糖尿病等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焦虑自己的血糖。在许多人的认知里,粗粮升血糖较慢,适当吃粗粮有利于控制血糖。网上也开始流传着“吃硬不吃软就能有效控制血糖”,具体来说是优先选择质地相对干硬的食物,少吃质地柔软、糯叽叽的食物。

  “吃硬不吃软”这个建议的确有一些道理,因为进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食物的质地有关。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的朋友,在进食时,优先选择质地相对干硬的食物,少吃质地柔软、糯叽叽的食物,更有利于维持餐后血糖的平稳。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谈的硬和软,大部分情况下是指以淀粉为主要成分的主食。

  “吃硬不吃软”的确可以粗略成为一种控制血糖的方式,但对于糖尿病、高血糖患者,仅看这一方面,还不够全面,可能引起误判。仅从“硬”和“软”的角度来评判一种食物是否更有利于血糖的控制是不够完整的,还需要综合考虑食物的成分、加工程度、生熟、温度等。

  食物本身含淀粉和添加糖越多,越容易引起餐后血糖快速上升。食物越生,越不好消化,血糖生成指数越低;反之,食物越熟,越容易消化,血糖生成指数越高。

  食物加工的程度越高,越精细,往往越容易消化,血糖生成指数越高,加工程度越低,血糖生成指数越低。

  凉的食物往往比热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更低;食物本身的结构也会影响血糖生成指数。这也是为什么要用“血糖生成指数”这样一个客观且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某种食物进食后引起的血糖波动。如果大家想更全面地了解食物对餐后血糖的影响,不妨关注其血糖生成指数和血糖负荷两个指标。

  此外,“吃硬不吃软”对于胃肠道消化功能较差的朋友来说,也不太适合。建议将粗粮均匀地分配到一日三餐里,不要全部集中在某一餐。粗粮和细粮最好控制在1:1或者是2:1。肠胃功能比较好的人,可以一半粗粮、一半细粮,甚至粗粮2,细粮1。肠胃功能弱一些的人,可以粗粮占30%,细粮占70%。

  粗粮有许多选择,建议不要大量喝小黄米粥,更不能只用粥当早餐或晚餐,可以先吃些干的主食再喝粥。做粥时,煮熟就行,别煮太烂,否则还是容易升血糖。同餐要搭配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材,比如牛奶、大豆制品、杂豆、蔬菜等,还要注意把主食放在最后吃。

  如果喜欢吃粗粮糊又需要控制血糖,则建议优先选打粉后升糖指数仍然比较低的,比如绿豆、扁豆等,少将红豆、薏米、黑米等打粉冲糊。冲粗粮糊时不妨将水换成牛奶,豆浆和牛奶里含蛋白质、脂肪、钙等多种营养物质,用它们冲粗粮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升糖速度,而且口感和营养也更好。(整理:刘雪洁)

  综合:

  科普中国“这种控制血糖的饮食技巧,简单好记,适合大多数人”

  科普中国“夜听|如何既吃主食又控糖?”

  CCTV生活圈“粗粮虽好,但你却把‘粗粮’吃成了‘细粮’,很多人还以为是‘养生饭’”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飞阅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群

  • 全新庐山站正式建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2024-12-11 1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2024-12-11 10:12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2024-12-11 10:11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2024-12-11 10:10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12-11 10:10
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2月9日起正式投入服务,为本地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提供算力支持,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2024-12-10 10:10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团队在解析小鼠参考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完整的端粒到端粒小鼠参考基因组序列,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清”了小鼠基因组DNA全貌。
2024-12-10 10:10
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2024-12-10 10:09
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我国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24-12-10 10:07
为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传统医药国际合作,我国将在未来三年内,对相关国家的1300名中医药人才进行专项培训,共促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承。
2024-12-10 09:56
12月6日至8日,以这座小城命名的腾冲科学家论坛,吸引了包括120位国内外院士、59位大学校长在内的千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齐聚一堂。
2024-12-09 10:11
数据要素应用领域正加速拓展,应用深度持续深化,不知不觉间,数据要素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
2024-12-09 10:10
华龙洞遗址于1988年被发现,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我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人类活动证据的重要古人类遗址。
2024-12-09 10:08
12月7日至8日,第三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新版路线图认为,CCUS技术将不只是大规模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关键技术,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技术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
2024-12-09 10:02
随着504比特真机即将接入“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并对外服务,该平台将实现算力规模和算力类型双重升级。“面向未来,我们将加快推动量子计算实用化和商用化进程,为这一颠覆性技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2024-12-09 09:57
“中华环保联合会围绕实现国家环境与发展目标、维护公众和社会环境权益,搭建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沟通交流平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室主任姚瑞华说,接下来,我们还应加强科技支撑,提高认识海洋、保护海洋能力。
2024-12-09 09:58
目前专门针对自动驾驶的保险产品较少,部分保险公司正在进行相关专属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探索。
2024-12-06 10:18
新昌县副县长王丽英介绍,当地引导本地企业进入机器人产业蓝海,同时招引一批优质机器人企业落地发展,抢先发力机器人产业链,新兴产业“生根发芽”,近两年研发费用达12亿元。
2024-12-06 10:17
“大雪节气时,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此时自然界阴气极盛,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阴气转盛而潜藏于内。
2024-12-06 10:17
高校科技成果如何转化?如何克服这一普遍性难题?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在政策保障、体制机制、应用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成立了技术转移研究院,通过构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2024-12-06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