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高校博物馆汲取历史智慧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焦点新闻 > 正文

在高校博物馆汲取历史智慧

来源:光明日报2024-01-26 09:02

  福建中医药大学医史馆陈列。资料图片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华夏第一屏。资料图片

  收藏于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的辽代银丝网格木围棋盘。资料图片

  观众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展览。新华社发

  “北京大学藏古代外销瓷”特展上的展品景德镇窑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玉壶春瓶。资料图片

   【一线讲述】

   编者按:

   近日,多所高校陆续发文,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在校园游中,高校博物馆受到越来越多游客青睐。这些藏在大学里的博物馆有哪些特色?我们邀请五位高校博物馆馆长推介“镇馆之宝”,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精美藏品 点燃热爱地学的火种

  讲述人: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馆长 单玄龙

   冬日的长春寒气袭人,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里却格外热闹。今年1月18日到2月1日,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地质博物馆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市标志性建筑地质宫内,设有地球奥秘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厅、矿产资源厅、奇石和宝玉石厅、恐龙厅5个展厅,具有完善的藏品体系,岩矿化石标本门类齐全。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吉林省出土的第一具恐龙化石骨架长春龙、巨型鹦鹉嘴龙和嘉荫卡龙化石骨架,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喷出的原油,还有地质月球仪等很多“地质宝贝”。

  嘉荫卡龙化石骨架是馆内不容错过的宝贝。1990年,原长春地质学院恐龙挖掘队在黑龙江嘉荫县龙骨山进行野外挖掘工作,修复装架了距今6500万年白垩纪末期的嘉荫卡龙化石骨架。这两具化石骨架一大一小,如同一对母子,是我们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生命起源与进化厅内有一块蜻蜓化石,形成于距今1.4亿年前,保存得十分完整:头、胸、尾部分明,整体形态优美,翅膀上脉络清晰,让人联想到它翩翩起舞的模样。蜻蜓本身具有飞行的习性,难以形成化石,同时化石的保存与发现极为困难,使得这块蜻蜓化石成为一件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

  走进矿产资源厅,一桶石油引人注意,这是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喷出的原油。上世纪50年代,我国还没有掌握先进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石油供给极为短缺。在紧要关头,老一辈地质学家和吉林大学地质勘探学者展开了区域勘探,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1959年9月,松辽盆地第三口基准油井喷射出工业油流,标志着大庆油田被发现。如今,这第一股石油被保存了下来,向人们诉说着世界石油史上的奇迹和中国科学家勇于攻坚克难的精神。可以说,我们博物馆精美藏品的背后,就是一代代地质学者接续传承的精神结晶。

  今年博物馆开放期间,我们组建了专业教师担任团体参观讲解员,还有吉大的志愿者们向观众普及专业的地学知识。我们还新增了珍贵的南极石和鹦鹉嘴龙化石等新藏品。这些藏品具有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价值,更是点燃人们心中热爱地学的火种。

  创新展陈 弘扬生态文化

  讲述人: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馆长 田海

  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我们博物馆是我国高校中第一家以森林为主题的专题类博物馆,自2013年6月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以来,共接待参观者近30万人次。

  现在,来馆的年轻游客较多,他们更注重体验式逛馆,这也倒逼我们以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策划展览。例如,2022年的“中国森林分布”数字化展,通过科技手段将真实场景以仿真建模的形式呈现,组成立体画面,展示祖国壮美山川,使观众沉浸在“人在林中游”的意境里。

  馆内的国家二级文物元代雕花木榻十分珍贵,木榻表面朱漆褪色,挡板雕刻牡丹、鹿、孔雀等寓意吉祥的图案,墓志保存较完整。木榻虽残,但未影响整体纹饰和木榻结构。这个藏品很好地诠释了“森林与传统家居”主题内容。我们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还原当时的文化和典故,让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智慧。

   “和美境界,鹮临森博”也是我们馆的特色展项。我们采用数字多媒体融合、半景画与传统的实物仿真技术布展,整个展项的布景取自朱鹮的最初发现及保护地点——陕西省洋县。1981年我国科学家在洋县发现仅存7只朱鹮。在我们的展项中有7只朱鹮标本,寓意着如今的朱鹮是由这7只繁衍发展而来。

   近年来,我们还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森林文化”为主题持续开展植物、动物、木作等系列科普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此外,我们博物馆还为教学科研提供实践平台,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在人与绿的互动中,让更多人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秦腔悠远 历史长河中声声不息

  讲述人: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副馆长 李一鸣

  陕西秦腔博物馆是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之一,由西安交通大学和陕西省文化厅共建。2009年9月对外开放以来,博物馆从秦腔流播和历史沿革、秦腔编导与表演艺术家、秦腔班社、剧目文典、乐器、妆容、服装与道具、陕西木偶和秦腔经典剧目剧情等方面,系统展示着秦腔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

  走进展厅,一张拜师合同赫然陈列,它的“主人”是有着“秦腔皇后”美誉的余巧云。余巧云学艺中、出师后直至婚嫁的学习和报酬在合同中都做了严格约定。可以看出当年秦腔传承的严谨和庄重,正是这份对于艺术的敬畏成就了余巧云卓越的表演艺术。

  我们还把秦腔表演艺术家张宁忠创作并捐赠给博物馆的秦腔脸谱册页精心装裱展示。秦腔脸谱作为秦腔戏曲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比京剧脸谱更加复杂和原始,细碎的眉眼花纹、歪脸等不对称的形式使它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张宁忠绘制的脸谱充分体现了秦腔脸谱这一特点。我们馆的藏品大多为老一代表演艺术家所捐赠,搜集和整理老艺术家的表演艺术资料也是我馆馆藏和展览的特色。

  博物馆还设有秦腔互动展演厅,通过触摸点播试听和投影互动演示等方式,观众可以动态感受并参与秦腔表演艺术。我们还组织举办“秦腔进校园”、秦腔文化专题讲座等100多场活动。

  人文学院吴小侠老师的“秦腔艺术与文化传承”课程就在博物馆中进行现场教学。青年学子置身博物馆实景课堂,观看展览实物,以多媒体交互式体验等多种形式,近距离地欣赏艺术瑰宝。不少同学表示,身临其境学习了解秦腔艺术,收获很大。

  如何让青春力量与传统艺术互相碰撞?我们指导建设了一支120名志愿者参与的团队——文博学社,不仅提供讲解服务、展馆引导服务,还进行宣教活动、策展布展、文创产品开发等。志愿者王紫怡同学说:“我们青年学子能够做的,是多一份关注和了解,让文化的火苗继续燃烧。这样,秦腔才能在历史长河中声声不息。”

  截至目前,秦腔博物馆已接待50余万人次参观,还被授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戏曲保护与发展基地”,成为研究保护秦腔的重要阵地和文化交流展示的重要窗口。我们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接触秦腔、了解秦腔,让秦声更亮、秦音更壮。

  方圆乾坤 讲好“大思政课”

  讲述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 白学娟

  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的建立,得益于2004年武汉资深钱币收藏家郑开顺先生的捐赠。博物馆有5000余件藏品,包含古今中外的货币、金融史料等文物,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超4万人次。

  我们馆的藏品十分丰富,从夏朝时的原始货币海贝,到现在正在使用的钱币均有收藏,没有断代。这些钱币是生动反映我国货币历史演变进程的史料佐证,也让历史成为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共同记忆。

  每一件货币藏品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大背景,背后都有精彩纷呈的故事。比如,在主题为“红色金融”的第六展厅,一张抗日战争早期陕甘宁边区发行的“延安光华商店代价券”,生动体现了我们党在金融斗争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去年12月,湖北省“百校百馆”平台上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藏在“深闺”里的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前来参观学习的孩子们,能从货币材料、币值和制作工艺中了解历代王朝的盛衰强弱,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当书本里的故事变成眼前的文物,孩子们的兴趣被极大地激发了。

  以前,线下展厅受到空间限制,很多藏品只能存放在库房。线上展厅可不一样,数字赋能博物馆,让我们拥有了一座丰富多彩的云端数据库。2017年至今,从“魔墙”互动设备到线上虚拟展厅,从二维码智能导览到文博资讯一体机,从藏品数字建档到覆盖藏品工作全流程的管理系统……我们不断提升博物馆的智能化水平,丰富观众的观展体验。

  依托优质的博物馆资源,我们积极培育学生们的文化素养。我们组建的社团“文物鉴赏与讲解协会”里,活跃着不少学生志愿者,他们不仅为参观者提供专业又有趣的知识讲解,还积极参与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革命博物馆等场馆的志愿讲解活动。

  钱币的方圆乾坤里,藏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宝贵智慧。展望未来,我们要以数字化建设为契机,搭建开放的高水平研究平台,讲好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

  用心传承 感受传统医学魅力

  讲述人: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馆长 邱崖

  我们博物馆位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旗山校区,造型独特的建筑、丰富多彩的展品,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打卡,一探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以及医史文物背后的故事。

  博物馆共分三层,常设陈列有医史馆(含闽台医药文化展区)、人体生命科学馆、中药馆、校史馆以及中央苏区(福建)医药馆等,现有馆藏医史文物展品7221件(套),各种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中药饮片、中成药等4000余件。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在中药标本展区,展出常用中药材620余种、珍贵药材近60种、矿物类药材近80种、海洋类药材近300种,凸显了“闽台优势特色中药”“畲族医药”“海洋类药材”及“蛇类药材”等福建省中医药的区域特色。

  在医史馆内,藏着一件汉代青铜博山炉。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是中国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器具。很多游客告诉我,看到这件博山炉,仿佛在与汉代的能工巧匠对话,古代的烟雨云山呈现在今人面前。

  我们博物馆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拥有许多与藏医学相关的藏品,例如全套80幅的医学挂图——曼唐。曼唐是为了解释藏医药经典《四部医典》等著作而绘制的医学挂图,全套共有5000多个绘画单元,是集学术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藏医学珍贵代表。在医史馆内悬挂着其中第36幅挂图“医疗器械”,描绘了放血、穿刺、切、割等藏医外治疗法中用到的医疗用具。同时展厅还展出一套藏医外科手术器械实物,整张牛皮内包裹着68件各式器械,器型精美,保存完好,是难得一见的清代藏族医师用于外科治疗的实用器。通过这两件展品,可一窥高超的藏医技艺。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希望通过一件件展品,吸引更多青年共同守护这些宝藏,传承好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更好走向世界。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任爽、张士英、王建宏、张锐、冯家照、高建进 本报通讯员芦猛、王梓楠、刘欣然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公众开放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