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权威发布】第二届中国医院科普声誉调研报告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权威发布】第二届中国医院科普声誉调研报告

来源:光明网2024-01-03 16:52

  中国医院科普声誉调研活动以贯彻健康中国战略、践行“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宗旨,由独立第三方学术机构对中国医院的科普工作现状进行调研和梳理,旨在用客观真实的结果为广大医院的科普工作提供量化评价指标,为医学科普资源的科学配置提供参考,推动“大健康”“大卫生”事业。

  2022年,上海市工程管理学会大健康工程管理专委会、科普中国品牌“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和万达信息共同发布了《首届中国医院科普声誉调研报告》。报告显示,综合性医院是医学科普的主力军,且医学科普资源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布的差异化明显。首期报告还同时发布了中国医院科普声誉排行50强榜单,其中,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为科普声誉最佳的三家医疗机构。

  2023年,第二届中国医院科普声誉调研活动如期开展。调研方式仍然采取专家评议,向相关国家级医学科普组织的专家发出调研问卷,专家涵盖了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促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国内主要学术组织的相关专委会或科普期刊,覆盖了全国29个省(区、市)的416名专家。现对问卷结果报告如下:

  本次调研获有效提名的医院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共129家医院,综合性医院占比达73.64%,前三甲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均为综合性医院,排名最高的专科性医院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排名17。结果显示,综合性医院在健康教育与科普服务方面仍然占据了绝对的人才、平台和资源优势。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医院占比达到69.77%,中部地区医院占11.63%,西部地区医院占10.08%;上榜医院数量排名前三的城市均位于东部地区,分别是上海32家、北京23家、广州9家,分别占24.81%、17.83%、6.98%。这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医疗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相关性。

  同去年相比,虽然获得提名的医疗机构数量减少了16.77%,但在综合性医院和专科性医院数量占比方面没有明显差别,综合性医院数量占比均在四分之三左右,且前三甲医疗机构名称与位次与去年完全一致,说明医院科普工作的发展依然具备一定的先发效应。排名最高的专科性医院今年发生了变化,前三名分别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第17)、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第23),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第25)。在地域分布方面,东部地区医院占比增加了1.38%,中部地区医院占比减少了3.21%,而西部地区医院占比基本没有变化。上榜医院数量排名前三的城市与去年一致,分别是上海、北京与广州,且在占比方面也基本一致。这也再次表明了东、中、西部地区的医学科普水平差异,东部地区依旧保持了较大的优势,而未来中西部地区在医院科普事业发展方面仍存在较大的追赶差距,医学科普资源的分布不均衡是未来需要关注和解决的方向。

  今年前50的排位名单中,新晋医疗机构共有11家医院,进步最快的前三名分别是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市同济医院,排名分别跃升了73位、64位和44位。另外,前50榜单中的北京回龙观医院系首次提名入围,排名44。

  本次调研所有获提名医院均系公立医院,这也从某种层面上反映了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在医学科普工作中的差距。公立医院凭借领先的综合实力、更多的社会信赖度和自身更强的公益属性,在医学科普领域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民营医院有必要积极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树立自身品牌形象,开展医学科普和疾病预防工作,在健康中国事业中展现更高的体现度。

【权威发布】第二届中国医院科普声誉调研报告

(制图/李欣哲)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藏定日县地震:心理服务暖童心

  • 广西南宁:红红火火迎新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