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刘松庆:传统转型、产业发展、人才突破——推动乡村振兴“三部曲”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乡村文化 > 正文

刘松庆:传统转型、产业发展、人才突破——推动乡村振兴“三部曲”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11-15 17:51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本期邀请山东省菏泽市曹县青晨种植合作社创始人刘松庆,请他讲述 为了乡村振兴,传承传统手艺、打造乡村产业集群、培育乡村人才队伍的故事。

  讲述人:刘松庆 山东省新农人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青晨种植合作社创始人

  作为传统手艺的传承人,打造‘大刘庄’‘土字号’‘乡字号’‘老字号’的特色农产品名片,是我从事“三农”工作多年的追求。

  探索改造传统手艺的“转型秘诀”

  我是大刘庄芝麻酥糖制作传统手艺的传承人。

  2010年,我成立了曹县青晨麻糖加工合作社、曹县青晨种植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我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除了按照食品安全生产标准要求麻糖生产外,还严格规范了原料供应、技术培训、产品包装和销售等环节,实行“六统一”管理模式,使传统、分散、家庭小作坊式的麻糖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集体化方向发展,让传统手艺在高效的现代工业生产线上焕发生机。

  通过几年的实践,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合作社+公司+社员”的生产模式,每年为成员采购供应原料1200余吨,提供技术服务200余次,生产麻糖1000余吨,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

  目前,合作社已带动农户500余户,户均增收16余万元,有效地促进了本地麻糖产业发展。

  产业链条如同热腾腾的麻糖被逐渐拉长,我也将持续为山东农业的发展持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发挥打造产业集群的“中坚力量”

  企业规模做大后,我利用公司的技术、市场等优势资源,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积极参与村企结对共建事业。

  我与专业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一起组建了产业联合体,共同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健康养生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

  我还引进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激发产业内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我们把产业、资本、科技、人才等资源聚集到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食品产业中,打造了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培育了很多产业业态合理、效益良好、生态环保的示范品牌,把“大刘庄”麻糖打造成了“土字号”“乡字号”“老字号”特色农产品名片。

  同时,我们把县域作为核心,打破镇村界限,利用特色资源,围绕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完善了配套的基础设施,策划了很多现代农业项目。

刘松庆:传统转型、产业发展、人才突破——推动乡村振兴“三部曲”

科普活动走进特色农业大棚

  破解激发乡村振兴的“人才密码”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加快培育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努力培养科技人员和职业农民。

  于是我从两个方向着手,一方面,根据产业的特点、规模、需求,梳理现有人才资源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根据匹配程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需求计划和引育目标,达到“物尽其才、人尽其用”的效果。

  另一方面,联合企业和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竞争优势明显、人才集聚效应显著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特色产业人才基地,着力培育扎根乡村、带动农民的人才队伍。

  接下来,我要投身于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乡企通道的工作,让产业吸引更多“新农人”创业兴业,让更多“土专家”“乡创客”脱颖而出。

刘松庆:传统转型、产业发展、人才突破——推动乡村振兴“三部曲”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审核专家:廖丹凤 中国农学会研究员

  编辑:谢芸 李欣哲

  校审:赵逸(实习)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坚守岗位 为了万家团圆

  • 新高铁助推文旅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