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来北京不喝豆汁儿?那你不白来!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可视化 > 正文

来北京不喝豆汁儿?那你不白来!

来源:蝌蚪五线谱2023-10-03 08:54

  秋意渐浓,北京开始进入了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秋天,对于北京而言,是旅游的黄金季节。凉爽的天气、蓝天白云、秋叶红枫,一切都让这座城市在这个季节格外美丽。

  要说到外地游客对北京的向往,除了故宫、天安门、爬长城,必然还有“臭”名昭著的“老北京豆汁儿”。

  虽然对豆汁儿不好喝的名声早有耳闻,听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描述,但不禁让人越听越好奇,总想尝一尝究竟如何。

  来北京之前

  喝了豆汁儿之后

  以至于喝完发出灵魂之问

  当然也有人借此发现了“新大陆”

  那么,老北京豆汁儿是怎么做的?这股独特的风味从何而来?

  一、发酵的魅力

  豆汁儿是用绿豆做的,具体来说,是用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再加工而成的。

  然而最初的豆汁儿并不是经过精心制作的,没有人想要加工出这种口味的东西,它的出现来自一场意外的发酵变质

  清初的盛夏时节,当时京城某粉坊加工的半成品由于疏忽而发酵变质。坊主在不舍得丢掉的情况下尝试了一口,发现味道特别,酸鲜醇厚,于是产生了创意:尝试加热煮沸后,豆汁儿的美味更显著。这一发现促使粉坊专门生产豆汁儿,并在京城掀起了一股“豆汁”风。

  这一新饮料受到了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从达官显贵到平民百姓都喜欢品尝。豆汁儿的美味也传到了皇室,乾隆皇帝下令检查豆汁儿的卫生情况,确认后在宫廷御膳房制作。这一举措使豆汁儿成为了宫廷美食,每年都在宫廷供应。

  从某粉坊的失误到乾隆皇帝的御膳房,一杯酸鲜醇厚的豆汁儿一路传承至今。但是,要让豆汁儿出现在您的碗中,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豆汁儿的制作需要经过浸泡——发酵——煮豆汁儿三个过程。

  ①浸泡绿豆。用清水浸泡绿豆,泡到豆子吸足水分涨起来,把豆皮儿捻去;

  ②磨浆发酵。加水磨成细浆,倒入大缸内发酵,沉入缸底的白色粉末是淀粉,最上面一层灰绿色的浮沬撇去不要,中间一层就是生豆汁儿。

  ③煮豆汁儿。在锅里放少量的清水,用旺火将水烧开后能倒入生豆汁儿,等豆汁儿加热到要溢锅时,关火。

  发酵的过程,赋予了豆汁儿特有的酸味和口感。

  闻起来有酸腐味,像泔水;入口则以酸味为主,在口腔停留数秒后有回甘,并伴有豆香味。

  发酵形成的豆汁儿比绿豆本身更好被人体吸收,具有降燥解毒、促进脾胃功能、刺激食欲、消暑降温的功效。

  研究表明,生豆汁中含有39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醇类和酸类种类居多,分别有18种和6种,熟豆汁中含有31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醇类和醛类种类居多分别有12种和6种。

  乳酸菌是豆汁中产生风味物质的主要菌种,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会产生乳酸、醋酸、醛、酮等物质,这些物质相互作用后形成乳酸菌发酵后特有的风味物质。

  二、豆汁儿的正确打开方式

  豆汁儿的滋味儿,需要经过味蕾的熏染才能get其中的美妙。

  首先豆汁儿要趁热喝。梁实秋先生有过这样的描述:豆汁儿之妙,一在酸,酸中带馊腐的怪味。二在烫,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咸菜的辣,辣得舌尖发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烫,最后是满头大汗。

  在搭配上,不少人都知道,豆汁儿、焦圈、咸菜丝三件套是绝配。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较能接受的吃法是:先吃一口焦圈、再喝一口豆汁、最后来一口咸菜。

  焦圈儿,又称小油条,优秀的焦圈儿颜色金黄、起泡均匀、酥脆油香。油性重的碳水最能克制豆汁儿的味儿。辣咸菜味重,浓香扑鼻,盖过了豆汁儿的馊气。就几根咸菜,吸溜吸溜喝两口豆汁儿再夹着炸得酥脆的焦圈蘸一下、咬一口,酸、辣、烫,舒坦!

  也有各路网友各显神通,开拓了不少让豆汁儿好喝的吃法。

  进阶吃法——直接喝!

  小心翼翼的吃法

  不要让自己感觉到在喝豆汁儿,主打一个欺骗

  据说是好喝绝了的吃法

  无论你是老北京豆汁儿的铁杆粉丝,还是对其充满好奇的新手,都请记住:豆汁儿虽“臭”,却蕴含着老北京的独特风味。当你端起一碗热腾腾的豆汁儿,你品尝到的不仅仅是味道,更是那份来自老北京的传统与历史。

  大家不妨放平心态,尝试用心去感受豆汁儿带给我们的独特体验。或许,你会发现,原来豆汁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臭”,反而有一种难以言表的魅力。

  至于那些还在犹豫不决的朋友们,别再听别人怎么说了,亲自去尝试一下这款传说中的老北京豆汁儿吧!不论你是否喜欢它的味道,至少你都不会后悔曾经尝试过。毕竟,豆汁儿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卢晓丹,张敏,苗菁.不同来源生熟北京豆汁的风味物质和感官评价比较[J].食品科学,2015.36(6):103-108

  2、姜艳,刘畅,于海龙.不同种类发酵剂发酵豆类罐头参数的优化[J].粮食加工,2017,42(3):46-48.

  3、https://mp.weixin.qq.com/s/DGr1ymylr0zNFbM_L9I_TA

  4、https://mp.weixin.qq.com/s/FAQkBim4dWnQCR_fK-PlfQ

  撰稿:党敏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同签署联合声明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见记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全海深光电缆绞车系统“海威GD11000”,日前随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二号”船在我国南海完成了首个航次的深海调查任务。
2024-11-20 09:21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林团队与武汉大学教授雷爱文团队合作,在催化羰基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利用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替代剧毒光气,高效合成含氮羰基化合物非对称脲。。
2024-11-20 09:24
这种菌能够迅速分解番茄、辣椒、娃娃菜等多种蔬菜尾菜,并具有促进作物生长、拮抗土传病原菌等功能特性。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研发了“蔬菜尾菜+快速腐解菌+有机肥+功能菌”四位一体的原位还田技术。
2024-11-20 09:20
11月18日,在沪渝蓉高铁全线控制性咽喉工程崇太长江隧道内,我国盾构隧道智能建造V2.0技术体系正式在“领航号”盾构机成功应用
2024-11-20 09:19
19日,四川、重庆、贵州三省市同步首发动力型锂电池试运专列,这是我国铁路首次大规模试运输动力锂电池,将助力国产动力锂电池产品的全球流通。
2024-11-20 09:13
近年来,北京市延庆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2023年相关产业产值达23.3亿元。天气渐冷,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中关村延庆园内的低空经济产业园依旧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
2024-11-19 09:50
据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团队在最新研究中给出了一个涉及两种简单分子间反应的精妙解释。
2024-11-19 09:47
利用样地观测数据、空间分析和树线模型模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梁尔源等人系统分析了尼泊尔珠峰国家公园和安纳普纳保护区混交林树线,揭示了糙皮桦和喜马拉雅冷杉的种群更新动态和树线位置变化。
2024-11-19 09:46
机器人服务员、咖啡师、宠物……各种机器人让人目不暇接。自动载人飞行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智能驾驶技术遍布“海陆空”。11月14日至16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广东深圳举行。
2024-11-19 04:55
近日,记者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野保科开展的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普查中获悉,神农架现有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710种,比原来的493种增加217种。
2024-11-19 05:00
北京时间11月15日23时13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2024-11-18 10:2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员课题组、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旭院士课题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吴倩教授课题组合作,深入解析了人类背根神经节(DRG)发育过程中调控多种感觉神经元分化的多层级信号通路,并成功构建了人类DRG类器官(hDRGOs)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和小鼠的感觉神经元发育,研究人员发现两者在发育进程、基因表达谱和细胞亚型上存在差异。
2024-11-18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民航高校应发挥特色优势,形成“航空+”的多元化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低空经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2024-11-18 10:21
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正在围绕近期发射任务进行产品研发。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2024-11-18 10:16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已于11月17日21时25分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于2024年1月17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2024-11-18 10:14
一声战机轰鸣划破长空,一柄银色利剑直冲天际。此次歼-35A敢于摘掉面纱公之于众,不是因为它不再神秘,而是因为它拥有基于实力、能力、国力上的强军自信与大国自信。
2024-11-15 09:20
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2024-11-15 09:16
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2024-11-15 09:12
该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磁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2024-11-15 09:12
12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KP12可配装多用途无人机开展灾情监测、空中消防、物资投送、通讯中继等。
2024-11-15 09: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