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情绪不好?完美主义?我们真的了解抑郁症吗?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情绪不好?完美主义?我们真的了解抑郁症吗?

来源:光明网2023-07-10 09:57

  王葵

  抑郁常常被人们误解。

  从症状的角度看抑郁时,人们对于抑郁的第一个误解是抑郁就是心情不好。心情不好确实是抑郁的一个症状,但是抑郁的症状却远远不是心情不好这点。

  我们可以把抑郁的症状大体分成四个领域:感受、认知、行为表现和躯体症状。感受就是可能大家最熟悉的心情不好,感到失望、悲哀、沮丧、厌烦和不满。认知症状就是作决定很困难,对自己的健康和形象产生顾虑,自杀的观念、认为自己很失败、认为自己有罪等;行为表现则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比如哭泣的频率增加、办事的效率下降、社交退缩、比原来容易发怒等。一些抑郁的人容易发怒,这个常常被人们所忽视。而躯体症状就是体重变化、食欲变化、精力不足容易疲倦、性欲减退和睡眠困难等。有一些抑郁症患者还会抱怨疼痛,比如偏头疼或者周身疼痛。当然某个具体的症状,究竟适合归于哪个领域,其实很难划清。比如“自罪”“自责”和“失败感”,看上去是属于感受领域的,但是其背后的认知力量的作用太强了。因此,笔者感觉将之归因为认知领域更合适。

  此外,完美主义倾向其实也可以说成是抑郁的一个症状(或者说是致病因子)。在我们的文化中,完美主义倾向常常被视作一种积极的品质,象征着个体积极向上,不放松自我要求。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完美主义倾向容易和心理困扰联系在一起。完美主义倾向的人会给自己设置难以企及标准,当个体给自己设置过高的标准时,这个标准注定是难以达到的。因此个体很容易感到失望,甚至“失败感”就难以避免。

  由于觉得自己不达标,往往也会陷入自罪自责的循环。

  当个体怀有完美主义倾向的时候,可能受影响的除了自己,还有身边的人。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们常常会给自己和他人同样的标准,甚至给他人的标准更高。当完美主义倾向的人,习惯性地给身边的人设置太高的标准时,必然会对他们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完美主义倾向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间接的不利影响。

情绪不好?完美主义?我们真的了解抑郁症吗?

  图源:摄图网

  因此,早日放弃完美主义的幻想,接受我们和他人都是有缺点的个体,可能更容易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也需要认识到不完美或者有缺点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人人都有缺点。

  这并不是说,完美主义是抑郁的唯一成因。至今为止,抑郁症还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抑郁症患者也伴随着神经递质的改变,当被确诊抑郁症时,一定要遵医嘱服药。

  当我们出现抑郁的症状时,并不表明,我们就一定有抑郁症。事实上,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种,作为一个成年人,有时难免会遇到。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去体会这些症状可能是我们对于生活中遇到的林林总总问题的正常反应。

  我们对于精神疾病的接受程度不高。因此,在上述抑郁的四类症状中,我们更愿意承认自己的躯体症状,和他人交流躯体症状的时候好像我们的舒适程度也要比交流其他症状更高一些,我们也更愿意就躯体症状去单位请假。

  有抑郁症状,并不意味着一定有抑郁症。抑郁症的诊断,除了考虑症状的数量和严重程度,还需要考虑持续时间、给个体带来的痛苦程度和对个体的功能的损害。此外,还需要排除一些因为器质性原因导致的抑郁症状或者某些精神疾病。

  抑郁症在我国也不是一种新的疾病,虽然这个名称似乎有点“时髦”。对于疾病的诊断某种程度上也和我们对疾病的命名方式有关。曾经很流行的神经衰弱中,不少患者其实是符合抑郁症的诊断的。

  作者系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二级心理咨询师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子弟兵帮助受灾群众尽快重建家园

  • “蛇”相关馆藏文物亮相三峡博物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