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世界防治疟疾日 | 疟疾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吗?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世界防治疟疾日 | 疟疾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吗?

来源:蝌蚪五线谱2023-04-25 19:35

  世界防治疟疾日到来之际,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疟疾仍然是世界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疟疾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肆虐。

  图源: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今天是世界防治疟疾日,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疟疾这一全球性健康问题,共同行动,为消除疟疾这一威胁全球健康的疾病而努力!

  一、什么是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而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元凶,但不是所有的蚊子都携带疟原虫,只有按蚊(蚊子的一种)才传播疟疾。

  中国常见的四大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和雷氏按蚊。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翅膀大且有斑点,而且停止不动时腹部会翘起与停留面保持一定角度。

  其中雷氏按蚊主要生活在我国广大的低山丘陵地区,平时喜欢呆在室内,是我们国家疟疾的最重要的传播者。

  图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人体后,把疟原虫注入人体,10-20 天后就会发病。典型的疟疾症状是发冷、发热(可达39℃以上)、出汗,可伴贫血、肝脾肿大等体征,且周期性规律发作,出现寒战、高热及出汗退热三个阶段。

  早期可表现为类似感冒的症状(如乏力、倦怠,发热,头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或腹泻等),容易误诊。

  疟疾有四种类型: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在我国,主要为恶性疟和间日疟。其中恶性疟病人多突然发病,高热者多见,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情可迅速恶化甚至死亡,若能及时治疗,多数病例预后良好。

  二、疟疾还在流行吗?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科研团队克服各种不利条件,经过大量实验,发现了青蒿素。

  2000年以来,世卫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

  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图源:百度百科

  然而由于疟疾传播媒介按蚊的存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高温潮湿的环境气候为按蚊的繁殖和病原体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以及当地贫困落后的医疗条件,限制了疟疾的预防和治疗手段的普及和使用,疟疾仍然威胁着上述地区居民的健康。

  图源: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根据世卫组织2022年12月发布的最新《世界疟疾报告》,2021年疟疾夺走约61.9万人的生命,而2020年为62.5万人。2021年约有2.47亿疟疾新发病例,2020年为2.45亿例。

  我国已经于2021年6月,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实现了由1940年代的3000万减少至零。

  图源:科普中国

  然而,由于我国出境人员越来越多,外出人员在境外感染疟疾情况时有发生。

  据新闻报道,2018年2月,一名中国女孩被公司派遣到非洲工作,随后出差去迪拜,在当地感染疟疾不幸去世。该女子最初只是感觉身体不适,头痛发烧,以为是感冒。6天后,病情加重,昏迷不醒,送去当地医院,被查出已是严重脑型疟,最终不治身亡。

  因此,疟疾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之一,需要继续加强对疟疾的控制和预防工作,才能够全面消除疟疾的威胁。

  三、疟疾该如何预防和治疗?

  在预防疟疾方面最好的办法是防止蚊虫叮咬:

  1、尽量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黄昏和夜晚)到野外活动。

  2、如必须在户外工作或活动,可穿长袖衣和长裤,皮肤裸露处可涂抹驱避剂

  3、睡前可在卧室喷洒杀虫剂或使用蚊香。

  4、睡觉时使用蚊帐或长效蚊帐

  长效药浸杀虫蚊帐在中国起源并生产用于世界各处

  图片来源:WHO

  5、房屋安装纱门、纱窗。

  对于出境人员,出国前应当了解目的地的疟疾流行状况,在疟疾流行季节可以带一些预防药物,比如磷酸哌喹和磷酸氯喹。最好到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是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进行咨询,获取宣传用品,疟疾检测以及预防药物等服务。

  在疟疾的治疗方面:

  目前,临床上还没有针对疟疾的成熟疫苗上市(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开发的RTS.S疫苗在临床试验中,可以预防大约十分之四的疟疾病例),药物治疗是目前唯一的救治方式。

  图源:BBC

  想要根治疟疾,全程、足量服药最为关键。疟疾在治疗上有很多高效药物,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有氯喹和伯喹,针对疟疾,特别是恶性疟疾,现有的最佳治疗方法是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

  图源:新华社

  只要患者积极配合,做到早就诊、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早康复。

  综合自: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普中国、深圳卫健委、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整理:党敏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上海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首尔开幕

  • 杭温铁路首列长轨安全进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