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挺“秃然”的,原来不只你秃,它们也会秃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挺“秃然”的,原来不只你秃,它们也会秃

来源:蝌蚪五线谱2023-04-03 18:53

  春季是一年里脱发最多的季节,干燥的气候以及紫外线,让毛发易变脆、干枯、折断,特别是3、4月份掉发最多。

图源网络

  其实不只是人类,动物们也秃头,有的也和人类一样,会因年龄渐长、工作而秃头,而对另一些动物来说,秃头则可能是一种生存繁衍的优势。

  食腐鸟类:秃头好处多

  以秃鹫、非洲秃鹳、埃及圣鹮等为代表的食腐鸟类,以腐烂的动物尸体为食,为了吃到腐肉和内脏,需要将头部以至于颈部深入到尸体的腹中,所以头顶基本上都是秃的或者只有很短的绒毛(和秃了没什么差别),这样 腐肉和细菌就不容易沾在头上,还能借助阳光杀菌。所以经过漫长的演化,秃头就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基因,代代相传

  秃鹫 图源:中国科普博览

  还有科学家认为秃头能帮助它们调节体温。大部分的鸟儿全身分为生长羽毛的区域和不生长羽毛的区域,不生长羽毛的区域正是鸟儿散热的重要通道。不用像其他鸟类还要抬起羽毛,让裸区暴露在空气中,食腐鸟类赤裸的头部,直接和空气接触,很方便散热调节体温。

  非洲秃鹳 图源:上海野生动物园

  秃头更有异性缘

  作为我国的国鸟,丹顶鹤体型高大修长,立高1.5米,翼展可达2.5米,空中飞来,仙气十足。

  可是人间“仙鹤”却是个秃头,不过秃头丝毫不影响它们的颜值(上面的非洲秃鹳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即使拥有模特般的大长腿,颜值也是一言难尽),对它们而言,秃头还是一个“成人礼”。

  丹顶鹤 图源: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

  在雏鸟时期,它们也不秃,身上呈浅黄褐色,头顶的绒羽也十分茂密。

  不过两三个月之后,丹顶鹤就开始脱发了,这个周期大概持续一两年的时间,直到四岁左右,丹顶鹤才会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秃子,这个时候就可以顶着一轮“红日”,向异性求偶、繁殖后代了。

  而且秃顶面积越大,越红亮表示身体越好,更容易吸引雌性。

  丹顶鹤 图源:摄图网

  与丹顶鹤一样,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里的赤秃猴,也是依靠秃顶在情场取胜。

  赤秃猴头顶和面部都没有毛发覆盖,面色鲜红。如果雄性的赤秃猴的脑袋越秃越红,说明其体内激素水平和身体素质越好,也就越被雌性青睐,能跟异性生小猴子的机会就越大。

  赤秃猴 图源:Ocean/Corbis

  它们也会因中年危机秃头

  短尾猕猴是栖息在多岩石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的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南岭以南的华南地区和福建南部,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它们的面部红红的,尾巴极短,因尾巴很短,仅为体长的十分之一,而且皮毛稀少,因此又有“断尾猴”之称。它们的前额部分裸露无毛,几乎全部秃顶,呈灰黑色,颊部的毛也较为稀少。

  短尾猕猴 图源:大连自然博物馆

  和人类一样,它们也是随着年岁的渐长,头顶的毛发逐渐稀疏。

  它们在大约 4 岁时表现出脱发的早期迹象,这与性行为到期相对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脱发会越来越严重,有研究发现,短尾猕猴7岁时就能秃一大半(它们的7岁相当于人类的25-30岁左右),看来短尾猕猴秃头比人类还要严重。

  大短尾猕猴4-7岁的头发状态,图源:参考文献

  因为短尾猕猴和人类一样有脱发秃顶的现象,而且秃顶原因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严重,所以科学家将其作为研究人类秃顶的动物模型,用药物对其进行测试,试图让脱发秃顶的猕猴再生头发。科学家对上图这只中年谢顶的短尾猕猴局部应用米诺地尔成功诱导了秃顶毛发的再生。

  当然效果没有那么好,不然现在广大的秃头青年也不会为秃头焦虑了。

  也有动物会因压力大、焦虑脱发。英国有一只刺猬身上97%的刺都脱落了,当地的救护中心推测是因为耳螨感染,身上的刺因寒冷和“过度焦虑”而大面积脱落。

  秃顶的刺猬 图源见水印

  看来,秃头这件事放在整个动物界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图源网络

  综合自:中国科普博览、科普中国、果壳、Discovery探索频道、深圳动物园

  参考文献:Uno H. The stumptailed macaque as a model for baldness:effects of minoxidil. Int J Cosmet Sci. 1986 Apr;8(2):63-71. doi:10.1111/j.1467-2494.1986.tb00432.x. PMID: 19460042.

  整理:党敏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乌伦古湖冬捕开始

  • “蛇展”迎蛇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2025-01-16 04:15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发表。
2025-01-16 04:15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1-15 09:57
藏粮于技,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杂交技术实现新突破,育成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等,刷新世界纪录。
2025-01-15 09:55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