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4月1日是“国际爱鸟日”。鸟,是人类最亲密的野生动物之一。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越来越多鸟类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无论在都市,还是郊野,都有它们的身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北京的鸟儿们。
你知道吗?北京除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也是世界上鸟类最丰富的首都之一。
那么,北京到底有多少种鸟?你知道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是谁吗?
北京雨燕在颐和园廓如亭周边上下翻飞
图源:北京日报
01
北京有多少种鸟儿?
北京市面积占中国陆地面积不到0.2%,却分布有中国鸟类79.17%的目、68.32%的科、32.68%的种。
据统计,北京历史记录的鸟类一共有508种,分属于22目,74科,243个属。这个统计数据是2021年由一些鸟类研究专家经过科学论证后得出的。
按照鸟类飞走与否的现象,鸟类可分为留鸟、候鸟、旅鸟。并非所有鸟类都迁徙,按居留类型,可大致分成:
1.留鸟(留在某地,四季都不走的鸟)
2.候鸟(随季节变化而飞走的鸟,含夏候鸟、冬候鸟等)
3.旅鸟(途经某地,但不在此地繁殖、越冬)
4.迷鸟(因迷路偶然来此的鸟)
5.漫游鸟(随意飞行漂泊到某地的鸟)
世界上的10000多种鸟,有四分之三都在迁徙;每年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的鸟,达100亿之众;我国近1500种鸟中,一年中有序迁飞的鸟达560种。
对鸟类迁徙的规律,科学家以前多用“环志”的方法追踪,现在有更先进的卫星定位方法,对迁徙规律进行了解。
北京鸟类约500种,其中留鸟有一百三十种左右,旅鸟二百多种,夏候鸟六七十种,冬候鸟三十多种。
02
世界上唯一以北京
命名的鸟——北京雨燕
“成群的雨燕就在搪下木椽中为家,黄昏时分都赶回来,围着殿顶自在飞舞,嘹亮地唱些古歌送那安静了的太阳回去。”
北京有记录的500多种鸟中,备受青睐的是北京雨燕。作为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北京雨燕其实并不仅仅属于北京,在华北、东北、西北,甚至四川的西北部都有其繁殖记录,可算是 中国最常见的夏候鸟之一。
图源:北京日报
不过,尽管名字中都带有“燕”字,但雨燕实际上与普通家燕关系不大。雨燕是夜鹰目,属于攀禽;而家燕属于雀形目,是鸣禽。
图源:微天坛
1. 钟情古建
让雨燕卓尔不群、大获好感的,其实是它们对北京古建的钟情。在正阳门、天宁寺塔、雍和宫、五龙亭等古建周围,雨燕结成大群啸叫着、盘旋着,或急速俯冲,或箭入长空,持续数百年,已成了北京的一种标志性景观。
颐和园北京雨燕 图源:北京日报
其实,这一点与它们的趾型结构相关。与家燕“三前一后”的趾型结构不同,雨燕四趾向前,因此不适合在平坦的地面直立走动,也无法握住电线或树枝,它们更适合悬挂、攀附在缝隙中。
图源:BTV新闻
1870年,英国博物学家在北京采集到一只雨燕标本,将其拉丁学名命名为Apus apus pekinensis,意为普通雨燕北京亚种,此后,它以“北京雨燕”的名字被大众认知。
Apus意为“没有脚的鸟”,雨燕生命中90%以上的时间都在空中翱翔,由于长期不落地,脚逐渐退化,连站立行走都变得困难。
雨燕的小脚图源:merseysiderg.org.uk
它们不停地飞翔,吃喝拉撒睡都能在空中完成。只有在繁殖季节,为了孵蛋,它们才不得不短暂停留,筑巢安家。正是因为雨燕从不落地的特性,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选择栖居在北京。
图源:BTV新闻
北京的古建筑飞檐翘角,梁、檩、椽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个“人造洞穴”,翅长身小的雨燕“偏爱”在斗拱结构的椽子和檩间筑巢。这样它们收翅合拢后,能藏身在狭小隐蔽的空间里,有利于孵卵和育雏,并有效预防天敌的捕食。
2. 每年飞越丝绸之路
每年的4月到7月,北京雨燕都会不远万里来到北京,在90天左右的时间里,产卵、孵化、育雏,小雨燕出生后会和成年雨燕一起离开北京,沿着一条国际化的飞行路线,飞越天山、红海,一路到达南非,等到来年春天再和大家相见。
2014年5月,中国观鸟会给31只北京雨燕身上佩戴了定位仪。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2018年,科学家们一共回收了25个光敏定位仪,其中还有5个具有两年的跟踪数据。基于这些定位仪提供的数据,科学家们绘制了北京雨燕前往非洲过冬,再从非洲返回北京的迁徙线路。
左为前往非洲越冬的轨迹,右为春季返回北京的轨迹图源:参考文献
这段迁徙之旅逾越了30000多公里的距离。北京雨燕飞行速度最快可达48米/秒,换算成时速为172.8千米。跟踪发现,雨燕可以连续9天一直飞行,每天飞行的路程可以达到830千米。
北京雨燕的食物是在天空中飞行的各种昆虫,它们在喝水时就像蜻蜓点水一般,从水面上掠过。它们甚至还会用滑落的姿态在空中完成交配,即便是在睡觉时,它们也会以每秒8.5米的速度在空中飞行。
北京雨燕的飞行记录 图源:北京科技报社
聪明的雨燕为了到达非洲南部,并没有选择需要跨越大洋的“直飞”这一选项,而是避开了大面积的洋面,选择了相对更为“省力”的飞行路线,期间只需要跨越一个红海。在春暖花开之际来到高纬度地区产卵,天气逐渐变冷之际,回到低纬地区避寒。
巧合的是
它的迁徙路线
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
有一些重合的地方
同样是从中国出发
路线自东向西
经过亚欧大陆、停留于非洲
参考来源:科普中国、微天坛、北京科技报社、北京科协、北京日报
参考文献:
Hedenstr m, A., Norevik, G., Warfvinge, K., Andersson, A., B ckman, J., & kesson, S. (2016). Annual 10-month aerial life phase in the common swift Apus apus. Current Biology, 26(22), 3066-3070.Morganti, M., Rubolini, D., kesson, S., Bermejo, A., de la Puente, J., Lardelli, R., ... &Ambrosini, R. (2018). Effect of light‐level geolocators on apparent survival of two highly aerial swift species. Journal of Avian Biology, 49(1), jav-01521.
kesson, S., Klaassen, R., Holmgren, J., Fox, J. W., &Hedenstr m, A. (2012). Migration routes and strategies in a highly aerial migrant, the common swift Apus apus, revealed by light-level geolocators. PloS one, 7(7), e41195.
Zhao, Y., Zhao, X., Wu, L., Mu, T., Yu, F., Kearsley, L., ... &Liu, Y. (2022). A 30,000-km journey by Apus apus pekinensis tracks arid lands between northern China and south-western Africa. Movement Ecology, 10(1), 1-12.
整理:董小娴 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