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罕见病日| 罕见病并不“罕见”!如何才能预防?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国际罕见病日| 罕见病并不“罕见”!如何才能预防?

来源:蝌蚪五线谱2023-02-28 19:42

  今天是第16个“国际罕见病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点亮你的生命色彩”

  旨在提高公众

  对罕见病及罕见病群体的认知

  帮助罕见病患者及时诊断干预

  提高生存质量

  那么什么是罕见病?我们是否可以预防?

  国际罕见病日的由来

  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DIS)在2008年2月29日,发起第一届国际罕见病日——因为2.29日是罕见日,4年1次。后来,为了更广泛地传播并扩大影响力,将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定为国际罕见病日。

国际罕见病日| 罕见病并不“罕见”!如何才能预防?

  什么是罕见病?

  罕见病,指那些发病率极低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的疾病。

  尽管发病率低,但是目前全球已发现6000~8000种罕见疾病,且疾病数量还在不断增加,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进步,每年新发现病种约有250余种。

  2018年,我国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名录》,共包含了121种罕见病,其中80%为遗传性疾病,感染(细菌或病毒)、过敏和环境原因引起,或者是退行性和增生性的。70%的遗传性罕见病始于童年。

  罕见病影响了全球约4亿人口之多,其中2/3的罕见病是遗传性的。2/3的患者在出生时或者儿童期已经发病。其中约30%的罕见病儿童寿命不超过15岁。目前全球有三亿罕见病病人,我国罕见病患者的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人。

  常见的罕见病有哪些?

  “2022年中国罕见病临床诊疗现状调研”结果显示,在诊疗过罕见病的受访医务工作者中,罕见病报告率排名前十的依次是:

  自身免疫性脑炎(报告率20.9%)、肝豆状核变性(报告率18.0%)、肌萎缩侧索硬化(报告率14.7%)、血友病(报告率14.3%)、IgG4相关性疾病(报告率14.1%)、多发性硬化(报告率11.5%)、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报告率11.1%)、马方综合征(报告率10.8%)、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报告率10.7%)和Castleman病(报告率10.1%)。

  罕见病中有一些相对“常见”疾病,如因“冰桶挑战”而被大众熟悉的渐冻症、月亮孩子--白化病、21-羟化酶缺乏症、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系统性硬化症、孤独症/自闭症、生长发育迟缓等。

  国际罕见病日| 罕见病并不“罕见”!如何才能预防?

  图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罕见病离你我并不遥远!

  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事实上,罕见病并不“罕见”——我国现有罕见病患者超200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每个人身上都有5-10个缺陷基因,一旦父母双方拥有相同的缺陷基因,就有可能生下有罕见病的婴儿。

  一些罕见病常不易被发现,尤其是遗传代谢病,常隐藏在某些常见疾病表象下,如反复呼吸道感染、肝功异常、胃肠功能紊乱、贫血、生长发育迟缓等。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不仅会增加后遗症的概率,甚至有致残的风险。

  如何才能预防罕见病?

  (1)一级预防——孕前。

  进行婚前、孕前检查,避免近亲结婚。避免高龄生育。孕前进行扩展性携带者筛查,全面排查从源头上进行预防。有家族史的人群,应在妊娠前进行遗传咨询,采用相应检测技术,确定病因,明确遗传方式等,再进行胎儿遗传病再发的风险评估,从而选择合适的怀孕方式和产前诊断方法。

  (2)二级预防——产前。

  通过孕期各项产检筛查出高危孕妇,及时予以产前诊断,预防罕见病先天缺陷患儿出生。

  (3)三级预防——新生儿。

  部分罕见病,如一些遗传代谢疾病、内分泌异常疾病等,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能及时发现,尽早治疗,伤害可降到最低。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中国医学论坛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整理:董小娴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假期旅游热 祖国山河美

  • 建设巅峰气象观测网络 揭示极高海拔区气候变化特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将科技创新视为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纷纷加快布局、加大投入,以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
2023-10-02 09:06
10月1日中午,杭州亚运会赛程过半。中国队金牌达到114枚,以218枚奖牌的总数,牢牢占据亚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的位置。
2023-10-01 15:19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27日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2023-09-28 10:10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
2023-09-28 10:55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2023-09-28 10:50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2023-09-28 10:49
27日,在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伊春西站施工现场,重达556吨的站房屋面球形网架结构顺利顶升到位,标志着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我国最北高铁站——伊春西站正式封顶。至此,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全线站房施工将全面转入站房屋面和装饰装修阶段。
2023-09-28 10:48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2023-09-28 10:15
农业农村部26日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
2023-09-28 10:12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2023-09-28 10:07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09-28 10:03
随后,越来越多的探测结果为月球“南极”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内存在“水冰”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3-09-27 10:11
在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一块综合智慧大屏正实时更新反映场馆状况的各类数据。
2023-09-27 10:08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2023-09-28 10:27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
2023-09-27 10:06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
2023-09-27 10:02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9-27 09:46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