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智惠农民】“科学配方”让中国兔吃饱又吃好——解码“养兔大国”背后的科技力量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农科前沿 > 正文

【智惠农民】“科学配方”让中国兔吃饱又吃好——解码“养兔大国”背后的科技力量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2-17 11:00

  编者按:中国是世界头号“养兔大国”。要想兔产业发展好,必须先让兔子们吃得好。兔子们真的“爱吃萝卜和青菜”吗?怎么才能把最新的饲料配方送到养殖户手中?光明网邀请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山西农大动物科学学院研究员任克良,聊一聊中国兔食谱的“科学配方”。

  光明网:大家耳熟能详的儿歌里说兔子“爱吃萝卜和青菜”,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兔子的饮食都有哪些必不可少的成分?

  任克良:青菜和萝卜富含维生素,适口性相对比较好。但由于它水分含量高,能量和蛋白质含量较低,仅仅这两种饲料是喂不好兔子的。

  家中常用的饲料,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是能量饲料,就是常用的玉米、高粱、大麦、燕麦等作物;

  第二是蛋白质饲料,分为豆类和加工的副产品,比如豆粕、芝麻粕、芝麻饼、亚麻饼等等;

  第三是粗纤维饲料,家兔是单胃草食动物,需要粗纤维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所以饲料中需要添加青干草、苜蓿、农副秸秆等,有些谷草、花生壳、花生秧也可以使用;

  第四是矿物质饲料,比如钙、磷、磷酸氢钙、食盐;此外维生素对家兔的生长繁殖也很重要,常用的维生素制剂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及B族维生素等。

  第五是水,过去有些人养兔子不喂水,这是十分错误的。

【智惠农民】“科学配方”让中国兔吃饱又吃好——解码“养兔大国”背后的科技力量

  光明网:兔子饲料中的不同成分起到什么作用?

  任克良: 首先是能量饲料,家兔的生长、繁殖都需要能量。主要的能量饲料是玉米。如果饲料中的能量不够,它的生长速度和繁殖性都会下降。但是如果饲料中的能量含量过高,就容易引起一些消化道疾病,比如大肠杆菌病、魏氏梭菌病等。因此,生产饲料中往往使用油脂,代替由于玉米不足引起的能量不足,同时能够降低由于玉米比例增加导致的消化道疾病风险。

  其次是蛋白质饲料。如果蛋白质过低,生长兔的生长速度会显著下降;而繁殖母兔,尤其是泌乳母兔,其泌乳量、乳汁的质量也会下降,就会影响仔兔的成活率。如果皮用兔和毛兔蛋白质不够,皮毛质量和产毛量都会下降。

  最后是粗纤维饲料。粗纤维饲料对家兔的生理健康极为重要。家兔是单胃草食动物,所以驯化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这种特性。在饲料中建议适当增加粗纤维饲料,有助于维持它们的消化道健康。

【智惠农民】“科学配方”让中国兔吃饱又吃好——解码“养兔大国”背后的科技力量

  光明网:为什么饲料研究对兔业发展如此重要?目前我国家兔饲料的攻关重点有哪些?

  任克良: 家兔饲料成本约占养兔生产成本的70%左右,饲料配方是否合理、质量好坏都会影响家兔正常的生长、繁殖、健康状态,因此研究家兔饲料是我们兔业的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兔业生产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所以现在要研究数量较大、工程化程度较高的粗纤维饲料。我们做了山西陈醋糟在家兔饲料中的应用,现在也进行了商业化运作。

  另外是饲料安全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强。饲料霉变是生产中一个大问题,它可能会引起繁殖母兔的流产,还会引起霉菌毒素的中毒,所以在原料采集、运输、加工、保管等过程中要保证饲料安全。

  此外替抗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任重道远。农业农村部第194号文件发布,从2020年7月1日起,除中药外,严禁在饲料中添加任何促生长的药物添加剂。因此替抗饲料添加剂的研究是畜牧工作重点关注的方面,因为它关系到食品安全。

【智惠农民】“科学配方”让中国兔吃饱又吃好——解码“养兔大国”背后的科技力量

  光明网:怎样才能把最新的饲料研究成果及时送到农民手中?

  任克良: 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始终把农民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我们会针对农民需求进行研究,包括非常规饲料数据、典型的饲料配方,兔病综合防控的程序等。

  我们会把研究成果及时发表在公开刊物上,同时在兔业大会上以做报告的形式向公众展示。同时我们会举办培训班,并且到养殖现场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成果介绍。此外我们还会通过微信等线上形式,为农民及时解答技术问题。

【智惠农民】“科学配方”让中国兔吃饱又吃好——解码“养兔大国”背后的科技力量

审核专家

任克良

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山西农大动物科学学院研究员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光明网

总 监 制

战钊 廖丹凤

策 划

宋雅娟 武玥彤

记 者

肖春芳 谢芸

编 导

谢芸 宋雅娟

【智惠农民】“科学配方”让中国兔吃饱又吃好——解码“养兔大国”背后的科技力量

 

[ 责编:姜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坚守岗位 为了万家团圆

  • 新高铁助推文旅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