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来源:光明网2022-12-14 17:08

  今年8月份启动的西城区科普新动线活动,西小科已带领大家走访了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以及北京天文馆。这次我们要打卡的第五站,北京市西城区科学技术协会的何润玖客串科普准达人“西小科”,带大家走进北京动物园探索动物世界的奥秘。

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北京动物园负责科普教育的主管副园长张成林介绍,北京动物园始建于公元1906年,是中国开放最早的动物园。占地约80.05公顷,目前饲养和展出的动物有430余种、5000余只,还有198种植物和十余处文物古建,每年接待游客900多万,是动物园中的全国文保单位和科普先进单位。

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参观北京动物园这么大的园区,这么多种动物,应该从哪里看起比较合适呢?张成林对着地图拿出手机告诉西小科:北京动物园依托导航技术,推出了“智游北京动物园”科普导赏系统,有两条智能“导游”路线,可以引导游客以最合理的路线进行参观。这样,既能看到最多的动物物种,也能减少重复走路的现象。操作很简单,打开北京动物园微信公众号,进入“智游北京动物园”科普导赏系统,里面有两条游线。第一条“明星动物”线路,自正门进入,沿着动物园东部游线,能观赏到大熊猫、北极熊、象等16种高人气动物;第二条“鸟喙与智慧”线路,自水禽湖南岸开始,向西游览,可以带观众去认识各种各样鸟的喙。

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导航线路图

  西小科先选择了“明星动物”线路,来到熊猫馆。张成林介绍,来了动物园,大熊猫基本是每个观众的必选参观对象,因此大熊猫馆是北京动物园最具人气的场馆之一,自1955年开始展出大熊猫,现在对外展出10只大熊猫。现在看到的是大熊猫双胞胎萌宝萌玉姐妹花,它们是2018年5月23日出生,今年还不到5岁。大熊猫生双胞胎的概率很高,但是在野外,很少会看见大熊猫妈妈同时养育两个孩子。北京动物园饲养大熊猫60多年来,研究解决了大熊猫饲养难题、发情难题、繁殖难题、成活难题,取得了七项“世界第一”,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963年首次自然繁育成功、1978年首次人工授精成功、1992年首次全人工育幼成功。到2021年,北京动物园共繁殖了大熊猫53胎81仔,为中国大熊猫人工种群的扩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在户外讲解站,观众还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大熊猫的知识:比如大熊猫头骨模型展示了大熊猫独特的头骨结构和典型食肉动物的齿式,头骨骨板厚重,强大的颧骨和颞窝可以附着强大的咬肌,这也是大熊猫拥有圆圆大脸的原因之一。大熊猫的前掌却十分灵巧,可以用“手”抓住食物,用嘴顺着竹竿捋下竹叶,攒够一把,送入口中嚼食。这种灵敏动作,依靠的是“伪拇指”的功能。大熊猫是食肉动物,但是它仍保留着肉食动物的消化系统特征:消化道很短,是体长的5~6倍,不能延长食物滞留和消化时间;只有单胃,不能充分吸收植物里面的营养。大熊猫对竹子中营养成分的吸收只有17%~19%,所以大熊猫每天要不停地吃,并且很快就会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吃完6个小时就能排出来。

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西小科了解到,除了大熊猫,在这条全长2.1公里的明星线路上还会遇到北极熊、熊、狮子、虎、象、白犀、河马、长颈鹿、金丝猴、黑猩猩等16种明星动物。用微信扫一扫场馆外导览牌示上的二维码,就能体验到景区导览、科普路线、语音讲解、设施查找等一站式智慧游览服务,了解相关的动物知识。

  参观完明星路线,西小科见前面有一片开阔水面,不少飞鸟自由来去。张成林介绍,这是水禽湖,是“鸟喙与智慧”路线上的主要景点。水域面积约有16亩,是典型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这里居住着上千只水禽,以饲养游禽为主,是北京动物园生态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大树上还有夜鹭巢,从最初的几只野生夜鹭,到现在几百只的规模,是水禽湖数量最大的野生鸟类群体。八哥、乌鸫等野生的鸟类也都选择在这里繁衍后代。在这里还能看到鸳鸯生态保护项目,动物园十几年来野化放归了300多只人工繁殖的鸳鸯,壮大了北京地区野生鸳鸯种群。科普馆的门口就有鸳鸯的人工巢箱。

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张成林介绍,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食物种类,鸟类进化出形态各异的喙。大天鹅是体形较大的雁形目鸟类,既吃水草树叶,也吃昆虫和水生动物,这就促使大天鹅长着一副自带滤网的喙。鸳鸯、绿头鸭这些雁鸭类鸟类的喙都是扁平状,喙的边缘有细小的齿,那是用来排出喙里面的水,从而留住食物的重要工具。水禽湖里的霸主是白鹈鹕,它们体型庞大,在湖面成群活动外,还有一副自带鱼钩和渔网的喙,“收入囊中”这个词形容鹈鹕的捕食过程再贴切不过。

  除了水禽湖,这条线路上还有火烈鸟馆、犀鸟馆、鹦鹉馆、新雉鸡苑、观赏鸟馆,可以让大家了解更多鸟类知识。“火烈鸟”是红鹳家族的统称,因其艳丽的羽毛颜色而得名,而它们的喙又大又粗的形态有些像挖掘机,大多数鸟类捕食时,喙的方向都是向着身体前方,而火烈鸟觅食时则把头往下浸,嘴倒转朝着自己的方向,将食物吸入口中,通过喙后端类似网筛一样的组织,将食物留下,把多余的水排出。由于它们喙的特殊功能,使它们的食物以水中的藻类、小虾、蛤蜊、昆虫、藻类等为主。

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除了看动物,游客还可以来到动物园科普馆,这里分4层,有专门的科普教育,可以通过标本、模型、声光设施等技术手段,了解更多动物的知识。科普馆负一层是北京地区少有的人工饲养昆虫并展出的场所。科普馆野生动物保育员徐康介绍,这里饲养了32种昆虫,在这里不仅能看到竹节虫、兰花螳螂、枯叶螳螂等有趣的昆虫,还能参加“拟态大师”研学课程,了解动物的伪装行为。

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据了解,北京动物园科普馆内设八个展厅:有植物景区、昆虫展区、走近动物园展区、动物的外观与运动展区、动物趣味知识展区、观骨溯源展区、机动展厅和教育中心,并开设“生态环境与动物行为”主题科普研学基地,构建起“展厅—课程—园区”三位一体的课程构架,开发了以动物的取食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防御行为、伪装行为等五大行为的15门研学课程,很值得热爱科学的大小朋友们来此打卡参观。

  张成林总结,北京动物园有易地保护、科学研究、保护教育和休闲娱乐四大职能,大家秉承“教育保护并举 安全服务并重”的工作理念,形成了“全场科普、全员参与、全年开展、服务全民”的科普工作模式,创建了“北动科普季”品牌。并打造了感受传统动物文化、动物文化与保护主题实践、“探秘北京动物园”深度体验和“走进北动”四大系列科普活动,希望大家在享受游览乐趣的同时,收获更多关于动物和自然的知识。( 作者:陆旅星)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尼泊尔总理奥利

  •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生产应用,香港在上中下游“全链发力”、促进“环环相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愈发清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024-12-03 16:02
12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首台硬岩掘进机(TBM)“江汉先锋号”在土建4标8号平洞顺利始发掘进,标志着引江补汉工程正式进入TBM掘进施工新阶段。
2024-12-03 09:05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了运城市夏县崔家河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该遗址属于距今5000余年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并出土一件同时期罕见的彩陶鱼纹盆。
2024-12-03 04:15
近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普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聚焦科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强化了社会各界的科普责任,
2024-12-03 04:50
记者2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我国将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
2024-12-03 04:50
一件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2024-12-03 04:50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中山本底站”)1日正式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
2024-12-03 04:50
11月30日晚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验证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硬件、软件、人员等各方面已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
2024-12-02 08:55
房元鹏分析,比较来看,我国的天舟飞船属于大型货物运输飞行器,上行装载货物能力强。
2024-12-02 08:50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12月1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东省广州市落下帷幕。
2024-12-02 03:4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
2024-12-02 03:40
科学与哲学关系密切,恩格斯早就提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有着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必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自觉改变其本身的形式。
2024-12-02 03:45
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
2024-12-02 03:40
让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在技术攻关中敢于给他们压担子,并对他们可能遭遇的失败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2024-11-29 09:51
国家医保局2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情况。据介绍,自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已连续7年开展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835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中谈判新增530种,竞价新增38种。
2024-11-29 09:49
第二届链博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增先进制造链展区,从研发设计、新材料运用、关键零部件及加工、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等四个方面,展现全球先进制造领域从前端设计到终端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
2024-11-29 09:48
持续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奋力谱写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024-11-29 09:47
根据规划,中国计划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2024-11-29 09:35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有一道看似难以跨越的鸿沟——科技人员通常不熟悉市场、经营和生产,企业经营者往往搞不懂前沿科技。
2024-11-28 02:50
在光通信系统中,硅基调制器是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关键一环,是整个电光信息转换的“心脏”——信息经过这个枢纽来去、流转,高效搭上光的“顺风车”,奔赴不同目的地。
2024-11-28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