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来源:光明网2022-12-14 17:08

  今年8月份启动的西城区科普新动线活动,西小科已带领大家走访了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以及北京天文馆。这次我们要打卡的第五站,北京市西城区科学技术协会的何润玖客串科普准达人“西小科”,带大家走进北京动物园探索动物世界的奥秘。

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北京动物园负责科普教育的主管副园长张成林介绍,北京动物园始建于公元1906年,是中国开放最早的动物园。占地约80.05公顷,目前饲养和展出的动物有430余种、5000余只,还有198种植物和十余处文物古建,每年接待游客900多万,是动物园中的全国文保单位和科普先进单位。

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参观北京动物园这么大的园区,这么多种动物,应该从哪里看起比较合适呢?张成林对着地图拿出手机告诉西小科:北京动物园依托导航技术,推出了“智游北京动物园”科普导赏系统,有两条智能“导游”路线,可以引导游客以最合理的路线进行参观。这样,既能看到最多的动物物种,也能减少重复走路的现象。操作很简单,打开北京动物园微信公众号,进入“智游北京动物园”科普导赏系统,里面有两条游线。第一条“明星动物”线路,自正门进入,沿着动物园东部游线,能观赏到大熊猫、北极熊、象等16种高人气动物;第二条“鸟喙与智慧”线路,自水禽湖南岸开始,向西游览,可以带观众去认识各种各样鸟的喙。

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导航线路图

  西小科先选择了“明星动物”线路,来到熊猫馆。张成林介绍,来了动物园,大熊猫基本是每个观众的必选参观对象,因此大熊猫馆是北京动物园最具人气的场馆之一,自1955年开始展出大熊猫,现在对外展出10只大熊猫。现在看到的是大熊猫双胞胎萌宝萌玉姐妹花,它们是2018年5月23日出生,今年还不到5岁。大熊猫生双胞胎的概率很高,但是在野外,很少会看见大熊猫妈妈同时养育两个孩子。北京动物园饲养大熊猫60多年来,研究解决了大熊猫饲养难题、发情难题、繁殖难题、成活难题,取得了七项“世界第一”,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963年首次自然繁育成功、1978年首次人工授精成功、1992年首次全人工育幼成功。到2021年,北京动物园共繁殖了大熊猫53胎81仔,为中国大熊猫人工种群的扩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在户外讲解站,观众还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大熊猫的知识:比如大熊猫头骨模型展示了大熊猫独特的头骨结构和典型食肉动物的齿式,头骨骨板厚重,强大的颧骨和颞窝可以附着强大的咬肌,这也是大熊猫拥有圆圆大脸的原因之一。大熊猫的前掌却十分灵巧,可以用“手”抓住食物,用嘴顺着竹竿捋下竹叶,攒够一把,送入口中嚼食。这种灵敏动作,依靠的是“伪拇指”的功能。大熊猫是食肉动物,但是它仍保留着肉食动物的消化系统特征:消化道很短,是体长的5~6倍,不能延长食物滞留和消化时间;只有单胃,不能充分吸收植物里面的营养。大熊猫对竹子中营养成分的吸收只有17%~19%,所以大熊猫每天要不停地吃,并且很快就会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吃完6个小时就能排出来。

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西小科了解到,除了大熊猫,在这条全长2.1公里的明星线路上还会遇到北极熊、熊、狮子、虎、象、白犀、河马、长颈鹿、金丝猴、黑猩猩等16种明星动物。用微信扫一扫场馆外导览牌示上的二维码,就能体验到景区导览、科普路线、语音讲解、设施查找等一站式智慧游览服务,了解相关的动物知识。

  参观完明星路线,西小科见前面有一片开阔水面,不少飞鸟自由来去。张成林介绍,这是水禽湖,是“鸟喙与智慧”路线上的主要景点。水域面积约有16亩,是典型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这里居住着上千只水禽,以饲养游禽为主,是北京动物园生态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大树上还有夜鹭巢,从最初的几只野生夜鹭,到现在几百只的规模,是水禽湖数量最大的野生鸟类群体。八哥、乌鸫等野生的鸟类也都选择在这里繁衍后代。在这里还能看到鸳鸯生态保护项目,动物园十几年来野化放归了300多只人工繁殖的鸳鸯,壮大了北京地区野生鸳鸯种群。科普馆的门口就有鸳鸯的人工巢箱。

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张成林介绍,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食物种类,鸟类进化出形态各异的喙。大天鹅是体形较大的雁形目鸟类,既吃水草树叶,也吃昆虫和水生动物,这就促使大天鹅长着一副自带滤网的喙。鸳鸯、绿头鸭这些雁鸭类鸟类的喙都是扁平状,喙的边缘有细小的齿,那是用来排出喙里面的水,从而留住食物的重要工具。水禽湖里的霸主是白鹈鹕,它们体型庞大,在湖面成群活动外,还有一副自带鱼钩和渔网的喙,“收入囊中”这个词形容鹈鹕的捕食过程再贴切不过。

  除了水禽湖,这条线路上还有火烈鸟馆、犀鸟馆、鹦鹉馆、新雉鸡苑、观赏鸟馆,可以让大家了解更多鸟类知识。“火烈鸟”是红鹳家族的统称,因其艳丽的羽毛颜色而得名,而它们的喙又大又粗的形态有些像挖掘机,大多数鸟类捕食时,喙的方向都是向着身体前方,而火烈鸟觅食时则把头往下浸,嘴倒转朝着自己的方向,将食物吸入口中,通过喙后端类似网筛一样的组织,将食物留下,把多余的水排出。由于它们喙的特殊功能,使它们的食物以水中的藻类、小虾、蛤蜊、昆虫、藻类等为主。

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除了看动物,游客还可以来到动物园科普馆,这里分4层,有专门的科普教育,可以通过标本、模型、声光设施等技术手段,了解更多动物的知识。科普馆负一层是北京地区少有的人工饲养昆虫并展出的场所。科普馆野生动物保育员徐康介绍,这里饲养了32种昆虫,在这里不仅能看到竹节虫、兰花螳螂、枯叶螳螂等有趣的昆虫,还能参加“拟态大师”研学课程,了解动物的伪装行为。

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动物园,体验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据了解,北京动物园科普馆内设八个展厅:有植物景区、昆虫展区、走近动物园展区、动物的外观与运动展区、动物趣味知识展区、观骨溯源展区、机动展厅和教育中心,并开设“生态环境与动物行为”主题科普研学基地,构建起“展厅—课程—园区”三位一体的课程构架,开发了以动物的取食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防御行为、伪装行为等五大行为的15门研学课程,很值得热爱科学的大小朋友们来此打卡参观。

  张成林总结,北京动物园有易地保护、科学研究、保护教育和休闲娱乐四大职能,大家秉承“教育保护并举 安全服务并重”的工作理念,形成了“全场科普、全员参与、全年开展、服务全民”的科普工作模式,创建了“北动科普季”品牌。并打造了感受传统动物文化、动物文化与保护主题实践、“探秘北京动物园”深度体验和“走进北动”四大系列科普活动,希望大家在享受游览乐趣的同时,收获更多关于动物和自然的知识。( 作者:陆旅星)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成都世园会场馆巡礼

  • 戈壁大漠 驼羔盛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1999年起,有着“神箭”称号的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它用100%的成功率,为航天员搭建出一条安全“天梯”。
2024-04-26 09:33
近期,人工智能(AI)+机器人赛道广受关注。尤翔宇表示,梳理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发展脉络,主要有底层硬件、运动控制和具身智能3条路线。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将聚焦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
2024-04-26 09:41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4月24日举行的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透露,我国计划于2030年前后发射天问三号探测器,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2024-04-26 09:40
春日里,云南双江县各大茶山的春茶迎来开采季。北回归线横穿而过的双江,拥有适宜茶树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现有以“冰岛茶”为代表的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树3.69万亩。
2024-04-26 09:35
每年,都有这样一群“空中旅客”,南北来回奔波。迁徙之路漫长曲折,一路充满生死考验,它们却高声歌唱,不知疲倦地追逐着自己的目标。
2024-04-26 09:34
力争在生命科学等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颠覆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地,人才梯队体系较为完备,成为全球向往的创业乐土。
2024-04-26 09:26
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4-04-26 09:24
朱松纯表示,“通通”在日常学习与训练中,使用的A100芯片不超过10块,这意味着“通通”不依赖庞大的算力和海量数据就能学习成长。“通通”也可以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相结合,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
2024-04-26 09:38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撤销公告,撤销向日葵、黄瓜、甜瓜、油菜等问题品种312个,切实推进登记品种从严规范管理,持续营造激励创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024-04-25 10:36
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恢复了37亿年前的地球磁场记录,发现它与今天地球周围的磁场非常相似。
2024-04-25 10:34
“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经中央政府批准启动实施,总体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目前各系统正按计划开展研制建设。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计划于4月30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2024-04-25 10:32
国家卫健委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比202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据了解,本次监测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6个县(区)1008个乡镇(街道),对象为15岁至69岁的常住人口,共得到有效调查问卷73340份。
2024-04-25 10:30
中央气象台预计,24日夜间至26日白天,江南、华南等地雨势将再度加强,其中广东中部和西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有大暴雨,局地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5 10:28
日前,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发布2023年度新疆棉花生产加工过程质量状况监测结果。
2024-04-24 10:33
1998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先后执行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3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4-04-24 10:17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站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4-04-24 10:16
1996年,我从技校毕业后,来到金川公司工作。当时总听师傅们讲,贵金属冶炼技术难以突破。提高我国铂族贵金属提炼的技术水平,对于守护国家安全极为必要。
2024-04-24 10:14
截至2023年底,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55台,总装机容量为57吉瓦,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36台,总装机容量为44吉瓦;全年核电发电量44万吉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近5%,相当于节约标煤1.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5亿吨。
2024-04-24 10:05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2024-04-23 04:00
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全球战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当日发布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显示,
2024-04-23 04: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