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大第一次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作为二○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写入党的正式文件,明确提出“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新的重大部署,是我国乡村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指明了新时代我国乡村现代化的方向。
一、新时代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历史基点
近十年来,我国针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乡村建设方面的政策举措,各地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实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近十年来,我国坚持将基础设施的重点放在农村,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提高土地出让收入在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基础进一步夯实,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9亿多亩,农业应对自然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道路、水、电、气、通讯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取得新突破。2020年农村安全用水普及率达到83.4%,比2012年提到了25.7个百分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2021年末我国99%的村通宽带互联网,94.2%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为我国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然而,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农村基础设施布局还很不均衡,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乡统筹,合理规划布局,加快补齐短板,为全面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
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近十年来,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持续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取得了新的突破性进展。2021年我国设卫生室的村数占行政村的比重超过95%,建有卫生院的乡镇占比超过90%。2021年我国城乡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4797万人,比2012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然而,农村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的城乡差距还较大,农村公共服务的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农村更加生态美丽宜居。近十年来,我国始终保持生态红线的高压态势,大力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印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最美乡村、美丽庭院的比例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我国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77.5%,95%以上的村庄开展清洁行动,村庄环境基本做到了整洁有序,农村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显著提高。然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仍需要久久为功、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更好的生态宜居美丽家园,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乡村创业就业渠道不断拓展。近十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促进乡村建设、农村创业创新的政策,持续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吸纳就业创业能力明显提高。我国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加,2021年末全国有实际经营活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00万家,家庭农场近89万个。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21年,超过100万农户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近5万个村落、50万多农户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截至2021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累计达到1120万人,带动更多农民就地就业增收。然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仍需要不断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乡村成为万众就业创业创新的造梦空间。
乡村文明程度和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升。近十年来,我国持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进党建引领的乡村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乡村文化载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显著增强,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全面推进,乡村治理机制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方式不断创新,乡村治理队伍不断壮大,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乡村文化蓬勃发展,截至2021年,全国县级以上文明村、文明乡镇占比分别超过65%和80%,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6%,乡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极大地满足了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然而,农村还有一些地方不良风气盛行,陋俗陈规与现代乡村文明非常不协调、不适应,需要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推进打黑除恶常态化,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
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着力点
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在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理念的基础上,在统筹布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重点发力。
在统筹布局上着力,更加注重软硬环境“双管齐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强城乡规划衔接,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现代化生活条件为导向,不搞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致化。体现乡村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将基础设施建设与田园风光、乡情乡愁融为一体,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尊重地理格局、彰显乡村特色优势,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加快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总体水平。
在宜居宜业上着力,更加注重保护发展“双措并举”。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推进农村土壤改良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完善乡村水资源保护体制机制,健全生态涵养区补偿机制。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村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健全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进入乡村的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按照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开展创业创新,建立合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坚持绿色发展,深度践行“两山理论”,探索将乡村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路径,创造出更大的乡村经济价值,不断扩大乡村就业创业空间。
在和美乡村上着力,更加注重塑形铸魂“双标并达”。注重乡村治理机制培育和创新,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塑造现代乡村文明新气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铸魂。持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坚持试点示范引领,持续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社会自治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创新治理方式,因地制宜推广网格化、数字化、积分制的现代治理技术。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加强乡村精神文明载体建设,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移风易俗,营造乡村社会新风尚。弘扬农耕文明,将乡村作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深入挖掘、继承、创新、活化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让乡村文化艺术走进农民日常生活,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深度融合。
作者:王丽红 赵一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