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坏病毒”最终都会改邪归正吗?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坏病毒”最终都会改邪归正吗?

来源:光明网2022-12-04 17:03

  (加拿大)乔纳森·贾里

  ——我们经常被告知,病毒总会进化得更温顺。 实际上,它的毒性是一把双刃剑。

“坏病毒”最终都会改邪归正吗?

  在我们这个社交媒体时代,关于病毒毒性的热议已经无处不在,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在推特上讨论新型冠状病毒的演化进程。随着新的变异越来越引人瞩目,我们不禁会提出同样的问题:这种变异株的传染性是否更强?它对我们更加危险吗?我们的疫苗能遏止它吗?

  这些讨论中,有一种充满诱惑的暗流,并以一种小常识的面目告诉我们说:显而易见,病毒总是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化,变得不再有致命危害。就像狼被驯化成狗一样。病毒为了生存也会变得更加温顺平和。其推论是,新冠病毒迟早会失掉它的“毒牙”,变得像普通感冒一样无足轻重。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新冠大流行中,剥夺我们仍然仅存的这点希望,似乎有点残酷了。但却必须纠正这样的观念——致病微生物总会“弃恶从善”——这种“毒性减弱论”已经被否定了。

  下面是一个野兔泛滥成灾的故事。

  杀灭兔子

  1859年,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是以每周连载的系列故事首次发表的。查尔斯·达尔文出版了他的名著《物种起源》。同一年,欧洲的兔子被引进澳大利亚,为了让当地有更多动物可供狩猎。

  这是一个名叫托马斯·奥斯汀的富翁殖民者干的事。他带进来了13只兔子,让它们在这片土地上自由自在繁衍生息。五十年过去了,兔子在澳大利亚已经漫天遍野,侵害了当地物种和庄稼。以至于谚语说:“繁殖得像兔子一样快”。

  在兔子引入澳大利亚仅仅28年后,便被证明是一大祸害,以至于澳大利亚政府公开悬赏能够控制兔子种群增长的人。其中一个建议,便是使用致命的病毒。

  这种病毒叫做粘液瘤病毒,之所以被选中,因为它只能感染兔子。人们曾多次尝试把病毒投放到兔子的种群中。到1950年代初期,行动取得了成功。这种病毒当时对兔子的致死率高达99.8%。然而此后在兔子中爆发疫情的病毒,死亡率降低到约90%。基本上,这种病毒在第一次接触宿主时,毒性非常强,但此后毒性便下降了。这个观察为早在1904年就提出的一个理论提供了支持: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的毒性必然减弱。

  一般来说,毒性是指一种致病微生物,如病毒,对宿主造成的伤害或适应性下降。由澳大利亚兔子案例支持的“毒性减弱论”是合乎逻辑的。如果宿主被一种病毒立即杀死并持续消灭,将会无法把病毒传播出去。实际上,病毒与宿主“同归于尽”,只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胜利。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根本不占有优势。事实上,是一条死胡同。向毒性小的方向进化,听起来是一场更好的赌博。

  然而,必须重点指出的是,进化的背后没有智能,病毒也不会思考。它们只是一捆基因指令,全靠自己复制,这个过程就像对一份手写的信件打字,容易出现操作错误,也就是突变。如果认为所有病毒都有求生的冲动,并因此希望宿主能维持足够的存活时间,从而有利于传播它这个小东西,那就是荒谬的想法了。“毒性减弱论”迎合了我们的渴望,将地球上的亿万病毒拟人化。但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宏大的设计。相反,只有一些力量同时作用于病毒和宿主。我们的科学知识最终超越了“毒性减弱论”,进入了一个更精密的思考:那就是关于权衡的理论。

  事情总比看起来复杂得多。

  结核病已经伴随我们几百年了,它仍然是致命的。登革热本身的毒性在过去几十年里有所上升。还有兔子的杀手——粘液瘤病毒。根据20世纪80年代有限的数据,它也长出了更致命的“毒牙”。与前十年相比,澳大利亚这种流行病毒的毒性更高。让“毒性减弱论”的普适性陷入太多的矛盾。病毒并非总是向良性进化的。

  如何更正确地理解病毒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数学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从而建立更精准的测试模型。和往常一样,“结果比最初的想象要复杂得多”。而这句话应该成为具备科学素养者的口头禅。

  让我们设想把自己的大脑移植给病毒,然后从它们的角度看世界,来探索一些场景,从而展示这种复杂性。想象我们是狂犬病毒。从长远来看,我们是否需要进化成温顺的品种来维持生存?不,很明显我们没有这样做。一旦症状出现,狂犬病对人类的致死率可以说就是100%。这样挺好,因为我们在动物宿主中能够更方便地生存和传播,比如在狗、蝙蝠和浣熊身上。

  如果我们是新冠病毒——导致新冠肺炎的病毒,那么我们在人员密集的室内环境传播,杀死宿主的代价,会小于我们试图在人烟稀少之处传播的代价,因为后者的传播会更困难。所以我们可以在人口密集地区加强毒性并我行我素,我们仍然能四处悠游。

  最后,毒性不仅仅只有致命性问题。它还包括对宿主的伤害。身为新冠病毒,我们可以保持毒性,从而让康复变得缓慢。我们在宿主体内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能实现更多的自我复制,宿主就有更多的机会把我们传播给其他人。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毒性,做一个“坏病毒”既付出成本也获得收益。这都涉及权衡问题。

  事实上,当一种病毒在人体内滞留数周,它就有更多的时间产生变异。如果宿主的免疫功能低下,就会出现这种情况。病毒被允许存留,从而在复制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多的突变。尽管病毒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它没有大脑),它的行为却类似于赌博。如果你在一张轮盘赌桌上玩,能投中的概率很小。但如果你在50张不同的轮盘赌桌下注,概率就会上升。你自我复制的次数越多,发生的突变就越多,其中一个或几个突变将会胜出。

  这是假设之一,我必须强调,是关于冠状病毒产生奥米克戎变体的背景假设之一——也许新冠病毒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人体内驻留了一段时间,从而积累了一系列的变异,机缘巧合下,让它获取了优势。奥米克戎就这样诞生了。

  变异毒株群

  改变遗传物质的能力——突变,从而潜在地改变了遗传密码,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这就是进化的核心。突变可以是悄然发生的,这意味着它们不会改变蛋白质的编码,因为基因中有编码冗余。突变也可能很糟糕(想想容易使人患癌症的突变,比如某些BRCA1和BRCA2突变)。但碰巧有时候,突变可能是有利的。而病毒因为其巨量的复制,使之擅长从这一小概率事件中获益。

  一个感染者在一次发病期间可以产生10亿个传染性病毒颗粒。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的乔纳森·耶戴尔博士最近在《免疫》杂志上写道,对于突变迅速的病毒来说,这意味着从单一感染个体中产生“基因组每个位置都有突变的病毒群”。这是令人震惊的基因多样性。如果这些突变影响了病毒与我们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比如冠状病毒刺突蛋白的形状——这种从初始病毒到新版本病毒的变化被称为抗原漂移。如果同一细胞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病毒,它们的片段被偶然缝合在一起,成为“弗兰肯斯坦生物”,就会发生抗原转移。我们过去曾遭遇的大流感毒株,比如2009年的H1N1,很可能缘于某种动物体内这种罕见的抗原转移;而我们现在不得不忍受的新冠病毒变种,则是通过更常见的抗原漂移而产生的。多重压力会作用于这些变异毒株,来检验它们在人体中的适应性,能否得到蓬勃发展。

  有一篇文章谈寄生者为什么会伤害宿主,作者皮埃尔-奥利维尔·梅托当年是欧洲的博士后研究员,现在是魁北克的教授,在文章的结尾写了一句精彩的话:“对平衡的征服总是岌岌可危的。”病毒变异,宿主适应。有些病毒的毒性减弱,而另一些病毒则变得更加刁恶。人类开发了疫苗,病毒会漂移和转变。科学家再改进他们的疫苗。这是一场生物学的军备竞赛。

  “毒性减弱论”让预测未来变得简单,但却是错误的。如果这次新冠大流行教会了我们一些东西的话,那就是时刻保持警惕。当病毒适应时,我们也应该出招。

  最要紧的忠告

  必须消除一种误导,即,病毒为了“自身利益”,总会进化到不再致命。这个过时的旧理论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的毒性可能减弱或增强,这取决于作用在它们身上的诸多压力。

  病毒会发生随机的突变,并恰好影响我们免疫系统对它的识别(抗原漂移)。更罕见的是,它们的遗传密码片段可以与另一种病毒的遗传密码重组,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病毒(抗原转变)。

  (赵致真 译自《麦吉尔大学科学与社会》2021年12月18日)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举行预演

  • 百舸争流迎开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