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育好“头雁”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乡村文化 > 正文

育好“头雁”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2-11-02 11:29

  作者:王景伟 赵慧 兰之祥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需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 合理、素质优良、作用凸显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为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自2022年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每年培育约2万名“头雁”,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10万人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队伍,带动全国50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头雁,就是雁阵中那只带头飞行的大雁。各省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瞄准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将其纳入“头雁”范围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育,并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遴选了培育机构。华中农业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积极发挥各自优势,承担多个省(自治区)培育任务,如华中农业大学承担了6个省份1546人培育任务,开启了高等学校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新篇章。

  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要用踏实的脚步“勾勒”,不是一蹴而就的。发展乡村产业不能期望于“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着眼长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头雁的作用是引领雁群朝着正确目标飞行,让雁群在它的带领下不迷失方向。这就需要“头雁”具备战略眼光,不拘泥于一隅。

  “头雁”项目应设置政治理论和战略视野培育相关课程,帮助他们从大食物观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研究“三农”政策、农业发展、粮食安全战略等,让他们在谋划产业发展时方向不走偏。也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强化“头雁”初心使命,从而培育出有责任、敢担当的领头雁。

  领头雁本领强、飞得高才能划破长空,战胜一切困难和阻力,才能带动更多的人飞成一个“人”字型“雁阵”。“头雁”培育是提升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干事创业本领的有效途径,“头雁”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跟短期培训不同,需要精心组织。

  要尊重需求,因人施策。在培育“头雁”时,要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谈优势、谈问题、谈需求,再结合当地产业发展、调研市场情况,开展针对性培训。不仅要根据养殖大户、返乡创业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龙头企业负责人等分类设置培训课程,还要根据参训人员不同学历水平、不同行业设置多元课程供学员选择。科学培养、因人授课,做到精细精准,才能真正提升“头雁”们飞行能力。

  要立足本土,因地施策。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特色优势资源,培育“头雁”就是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培育机构要根据自身优势特色,围绕粮食作物、蔬菜、果业、畜牧业、水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不同产业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模块,根据不同地域和参训学员不同行业进行分类培训。

  要整合资源,综合施策。发展乡村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策、技术、经营、品牌与营销等各个环节,一家承训单位很难达到良好的培育效果。这就需要承训单位创新培训方式、拓展师资资源和体验实习资源,灵活采取专题授课、研讨交流、调研实践、学员互访、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实训模拟、成果分享、线上学习、导师指导等方式,开展特色培训,实现战训一体,提升学员综合能力。

  培训结束不是“头雁”培育的终点,通过“头雁”培训,强化高校与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互动联系,形成产学研对接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校企合作,让更多高校科技、管理、营销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进一步丰富助农举措,营造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热烈氛围。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承训单位要主动与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对接,共同整合优势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创建产业品牌,在更大范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进乡村产业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充分发挥“头雁”们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动局面。

  (王景伟系华中农业大学教育培训学院讲师,赵慧系华中农业大学教育培训学院副院长,兰之祥系华中农业大学教育培训学院项目开发办公室主任)

育好“头雁”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杭州:电报业务即将退市 通信爱好者排队发报

  • 雄商高铁河北段架梁施工全部完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