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乡村文化 > 正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10-29 07:10

  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丁薛祥陪同考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10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这是26日下午,习近平在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苹果园同老乡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新华社陕西延安/河南安阳10月28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陪同考察。

  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分别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和省长赵一德,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和省长王凯陪同下,深入陕西延安市和河南安阳市的农村、学校、红色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等进行调研。

  延安是革命老区,也曾是深度贫困地区。习近平一直挂念陕北的老乡们。2015年2月,习近平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当地推进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第一次外出考察来到延安,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乡村振兴怎么搞。

  26日下午,习近平一下火车,就乘车前往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正值金秋,山上苹果园硕果累累,一片丰收景象。习近平走进果园,向现场采摘的果农了解今年苹果收成,同老乡们亲切交流,并采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习近平详细询问苹果种植技术、采摘方法、品种质量、销售价格、村民收入以及如何发展苹果种植和其他产业等,老乡们一一回答。习近平十分关心灌溉和用水问题,老乡们告诉总书记,他们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习近平称赞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在村苹果洗选车间,习近平听取当地苹果产业发展情况,并察看分拣装箱生产线。现场摆放了当地种植的各种苹果和深加工产品,习近平饶有兴趣地一一端详,仔细听取介绍,对当地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带动老乡们增收致富的做法表示肯定。

  车间外,老乡们聚集在一起,高声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同老乡们拉起家常,回忆当年他在陕北的知青岁月。习近平对老乡们说,我在陕北生活了7年,当年看到老乡们生活很艰苦,心里就想着怎么样让大家生活好起来。这次来延安,看到一派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陕北老乡们修梯田、种庄稼,面朝黄土背朝天,抡起老锄头干活,广种薄收,十分辛苦,如今山坡上退耕还林种上了苹果,老乡们有工作、有稳定收入,孩子有好的教育,老人都有医保,生活越来越好。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习近平指出,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实现,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老乡们过上了好日子,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陕北的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非常适宜发展苹果种植,加上滴灌技术、矮化种植技术、选果生产线等不断发展,就地卖出,销路不愁,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老乡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10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这是28日上午,习近平在安阳林州市实地察看红旗渠分水闸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随后,习近平来到延安中学枣园校区。延安中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是在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亲切关怀和精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为革命老区培养了大批人才。习近平走进学校教育史馆,了解学校总体办学情况。习近平希望延安中学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时代新人。

  在学生餐厅,各式各样的饭菜色香味俱全。习近平详细察看,向厨师们了解饭菜的价格和口味,叮嘱他们确保质量、注意卫生,让同学们吃得放心舒心。

  教学楼里,学生们正在上课。习近平走进高一(2)班教室,同师生亲切交流,问同学们有什么理想,长大后想做什么。一位同学说将来想当李时珍那样的医生,另一位同学说想考大学药剂专业,还有一位同学说想学外语、将来当一名外交翻译。习近平听了十分高兴,称赞他们人生目标明确,理想高尚。他勉励同学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离开学校时,夜幕降临。同学们走出教室,鼓掌欢送总书记。习近平向大家挥手致意。

  28日上午,习近平来到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上世纪60年代,当地人民为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在党和政府支持下,在太行山腰修建了引漳入林水利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习近平走进展馆,依次参观了“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继往开来,精神永恒”等展览内容。习近平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随后,习近平实地察看红旗渠分水闸运行情况,详细了解分水闸在调水、灌溉、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经过1年5个月的奋战,将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的岩壁凿通,这个输水隧洞被命名为青年洞。习近平拾级而上,来到青年洞,沿步道察看红旗渠。习近平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红旗渠精神永在!

  28日下午,习近平考察了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习近平步入殷墟博物馆,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随后,习近平来到车马坑展厅,察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他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陈希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分别参加上述有关活动。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29日 01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