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本土“修行”西行“取经” 这位院士甘当科研“播种人”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本土“修行”西行“取经” 这位院士甘当科研“播种人”

来源:光明网2022-10-19 17:12

施蕴渝

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施蕴渝在中国国内率先开展了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计算生物学研究

为中国结构生物学的发展

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土“修行”西行“取经” 这位院士甘当科研“播种人”

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蕴渝

 

把科研“刻进DNA”的天选科研人

1942年,施蕴渝出生于重庆

她的父亲施士元是第一届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

是受居里夫人指导的物理学博士

学成归国后成为中国核物理学研究

和核物理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儿时颠沛流离的经历和父亲的言传身教

让施蕴渝深刻体会到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也在她心中种下了科研报国的种子

激发了她投身科研的热情

本土“修行”西行“取经” 这位院士甘当科研“播种人” 

学生时代的施蕴渝

 

本土“修行”,西行“取经”

1960年,施蕴渝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汇聚了钱学森、华罗庚、严济慈等

闪耀明星的课堂

让施蕴渝获益匪浅

得益于扎实的基础课程学习

在此后的科研生涯中

面对不同的交叉科研内容

施蕴渝都能从容面对

1979年至1981年期间

施蕴渝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意大利罗马

1984年至1985年

她又前往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物理化学系

进行合作研究

这些经历让她开阔眼界,了解国际前沿

也让她渐渐了解了什么是科研

该怎么做科研

本土“修行”西行“取经” 这位院士甘当科研“播种人”

施蕴渝在荷兰做研究

 

从无到有,她一砖一瓦搭建起教学体系

归国后的施蕴渝回到了母校中科大

在国内完全空白的条件下

施蕴渝在中国科大领导建立了

完整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结构生物学教学体系

随后,她又在中科大建立了

计算生物学实验室

三维核磁共振波谱实验室

中国科大于1998年正式成立生命科学学院

施蕴渝担任第一任院长

她把引进人才作为第一要务

并领导建设生命科学学院新楼

仅用几年

生命科学学院就取得一批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

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也较大程度提高

本土“修行”西行“取经” 这位院士甘当科研“播种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是科学家,也是“播种人”

在中科大,为了加强本科生的基础教育

施蕴渝坚持给新生上普通生物学课

“教学是教师的天职,

我想为科学事业培养更多人才。”

在中科大之外

施蕴渝也多次走进中小学

为学生们开展科普讲座

自小接触科学知识激发了她的好奇心

现在,她要把这份热情传递给孩子们

如今,步入耄耋之年的她依然奔波在科研第一线

把科研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后辈的心中

本土“修行”西行“取经” 这位院士甘当科研“播种人”

施蕴渝与学生们

 

作者:谢芸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安徽商报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联合国中文日活动走进巴西里约热内卢

  •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