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矢志报国,科学为民,缅怀这位可敬的院士!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矢志报国,科学为民,缅怀这位可敬的院士!

来源:光明网2022-10-12 13:48

  2022年9月27日,一位巨星陨落!

矢志报国,科学为民,缅怀这位可敬的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病理学和肿瘤分子生物学家顾健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顾健人,一生致力于肿瘤病理、肿瘤生物化学、肿瘤分子生物学领域科研、教学工作,成果丰硕,桃李芬芳。

  顾健人是中国癌相关基因及基因治疗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极具开拓性地提出了肿瘤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的概念,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肝癌的活化癌基因谱,研究成果造福广大癌症病人。

  党员院士,为国为民

  顾健人1932年出生在苏州吴县的一个医学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力图为医学事业做贡献。

  1948年,16岁的他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修习期间,品学兼优,成绩出众。然而,为响应国家高等教育部的号召,1953年转修病理学,不怕苦,不怕累。

  学生时代的顾健人深受病理学教授顾绥岳的影响,顾先生常教导他说:“只看切片是做不好病理医生的,一定要去床边看病人。”

矢志报国,科学为民,缅怀这位可敬的院士!

青年顾健人在实验室做研究

  1954年,顾健人获得学士学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和顾绥岳教授的教诲下,青年顾健人励志将专业的医学知识实践性地帮助临床患者,真正做到为老百姓治病。

  此后的5年间,顾健人从医民间,其间做过一年的“赤脚医生”,在治病救人第一线,真实地看到了老百姓病痛的苦难与生活的不易,与此同时,他还精修了中医方面的知识。身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顾健人真正践行了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路线,与病人直接接触的经历加上中医的熏陶也启迪了他肿瘤研究中的“整体观念”。

  70年代末与80年代末,顾健人分别在英国Beatson肿瘤研究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访学深造,他杰出的研究成果深受英美同仁的青睐。曾有美国同事劝他留下,顾健人毫不犹豫地回绝:“所里几十个人还等着我回去拿课题做研究呢!”。

矢志报国,科学为民,缅怀这位可敬的院士!

顾健人先生与国外学者交流学术问题

  兢兢业业,心系祖国,他的所做正如他常教导子女那样:“祖国在心中!”。

  大胆创新,探索真理

  顾健人院士在研究领域大胆创新,是中国乃至世界癌基因研究领域的拓荒者。

矢志报国,科学为民,缅怀这位可敬的院士!

辛勤工作的顾健人院士

  早在20世纪80年代,顾健人便开拓性地提出“癌基因谱”的学术观点,颠覆了主流学术界的双基因决定论。2004年提出的“癌症是一种以局部组织异常生长为特征的全身性系统调控失常的疾病”更是轰动学术界,被认为“开启肿瘤基础研究新领域”。

矢志报国,科学为民,缅怀这位可敬的院士!

顾健人院士参加学术研讨会

  晚年的顾健人致力于研究情绪与肿瘤发生的关系,他提出肿瘤治疗界著名的“快乐疗法”,即“三个‘1/3’说”:“1/3患者死于癌症发展的自然规律,1/3患者死于过度治疗,1/3患者死于恐惧与高度忧郁。”这个研究肿瘤的观点为医学界又一新潮,获得了广泛关注。

  早年治病救人,与老百姓零距离接触的经历使他更加关注肿瘤治疗与精神状态的微妙关系,他特别倡导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要力图与病人感同身受,以此来制定诊疗方案。他的医学思想很大程度揭露了癌症治疗过程中过度用药的问题,从癌症病人焦虑心理和经济状况出发,为民生考虑。

矢志报国,科学为民,缅怀这位可敬的院士!

晚年的顾健人院士依旧潜心学术

  顾健人院士的一生,是创新拓荒的一生,更是科学为民的一生,是带给病人“快乐”的一生。

  言传身教,桃李芬芳

  顾健人院士说:“院士是科学家,更是教育家,提携培育青年人才是责任所在。”根据2020年4月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网站显示,顾健人培养了42名博士和23名硕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顾健人的学生们多已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高精尖人才。

矢志报国,科学为民,缅怀这位可敬的院士!

顾健人院士与晚辈们亲切交谈

  顾健人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据他的学生张志刚教授回忆:“顾老师在讲肝脏病理和生理学课程时,每每亲自用手绘制肝脏的结构图,耐心讲解肝脏内部的细胞结构和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治学之外,顾健人对学生的关心与照顾也无微不至,是个充满温情的老师。他的学生黄倩教授回忆,他下班后常常到实验室看望做实验的学生,有一次给学生送来两盒无锡排骨,并说:“是你们师娘去无锡出差特意买的。”

矢志报国,科学为民,缅怀这位可敬的院士!

  与国同心,毕生奉献,向顾健人院士致敬!(焦子原)

  参考资料:

  1、陈挥:《顾健人传》

  2、交大学术期刊:《从病理医生到肿瘤“领航员”顾健人》

  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缅怀| 追忆顾健人院士》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尼泊尔总理奥利

  •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生产应用,香港在上中下游“全链发力”、促进“环环相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愈发清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024-12-03 16:02
12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首台硬岩掘进机(TBM)“江汉先锋号”在土建4标8号平洞顺利始发掘进,标志着引江补汉工程正式进入TBM掘进施工新阶段。
2024-12-03 09:05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了运城市夏县崔家河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该遗址属于距今5000余年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并出土一件同时期罕见的彩陶鱼纹盆。
2024-12-03 04:15
近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普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聚焦科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强化了社会各界的科普责任,
2024-12-03 04:50
记者2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我国将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
2024-12-03 04:50
一件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2024-12-03 04:50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中山本底站”)1日正式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
2024-12-03 04:50
11月30日晚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验证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硬件、软件、人员等各方面已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
2024-12-02 08:55
房元鹏分析,比较来看,我国的天舟飞船属于大型货物运输飞行器,上行装载货物能力强。
2024-12-02 08:50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12月1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东省广州市落下帷幕。
2024-12-02 03:4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
2024-12-02 03:40
科学与哲学关系密切,恩格斯早就提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有着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必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自觉改变其本身的形式。
2024-12-02 03:45
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
2024-12-02 03:40
让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在技术攻关中敢于给他们压担子,并对他们可能遭遇的失败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2024-11-29 09:51
国家医保局2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情况。据介绍,自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已连续7年开展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835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中谈判新增530种,竞价新增38种。
2024-11-29 09:49
第二届链博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增先进制造链展区,从研发设计、新材料运用、关键零部件及加工、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等四个方面,展现全球先进制造领域从前端设计到终端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
2024-11-29 09:48
持续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奋力谱写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024-11-29 09:47
根据规划,中国计划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2024-11-29 09:35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有一道看似难以跨越的鸿沟——科技人员通常不熟悉市场、经营和生产,企业经营者往往搞不懂前沿科技。
2024-11-28 02:50
在光通信系统中,硅基调制器是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关键一环,是整个电光信息转换的“心脏”——信息经过这个枢纽来去、流转,高效搭上光的“顺风车”,奔赴不同目的地。
2024-11-28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