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礼】之八 王淦昌:我愿以身许祖国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礼】之八 王淦昌:我愿以身许祖国

来源:光明网2022-07-29 09:35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礼】之八

  王淦昌,1907年5月出生于江苏常熟,他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誉。他还担任过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核学会首任理事长,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与诺奖三次擦肩

  王淦昌一生中三次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擦肩而过。这三次载入史册的重大发现分别是:1931年发现中子,1942年发现中微子,1959年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31年上半年,用某种粒子轰击铍核产生强贯穿辐射的实验报告,让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王淦昌产生了深刻印象。他始终怀疑这种粒子是否存在这么强的贯穿力,于是两次向他的导师迈特纳建议用云室重复这一实验,以便弄清楚这种粒子的性质,但是没有得到允许。1932年初,英国的查德威克用王淦昌提出的方法完成实验,证实这种粒子是中性粒子流,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中子,查德威克因此获得193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迈特纳对这件事深感惋惜,但王淦昌并未懊恼,只是将这次教训记在心头,告诫自己今后要坚定自己的科研主张。

  王淦昌(右二)指导KrF激光装置工作(图片来源网络)

  1947年,王淦昌在论文中提出三种验证中微子的方法和通过裂变来检测中微子的思路,1956年,美国学者基于王淦昌的构想完成探测中微子的实验,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彼时国家贫弱,王淦昌只能无奈地选择“让别人去做”,每每提及此事,他虽言语平淡,却难掩心中遗憾。

  1956年9月,王淦昌作为中国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基本粒子研究。在苏联工作期间,他领导的物理小组首次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把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正当大家希望看到新的诺奖诞生时,王淦昌却突然在科学界“人间蒸发”了。

  爸爸在信箱里

  1960年,王淦昌收到一封来自国内的电报,从此“失踪”了17年。当时苏联撕毁了援助协议,我国的核武器研究事业遇到了严重困难。面对国家的迫切需要,王淦昌毅然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头扎进不熟悉的核武器研究之中,“我愿以身许国!”是他最铿锵的回答。从那时起,大漠深处多了一个叫“王京”的老头。他的孩子小时候老是见不到爸爸,不停追问爸爸在哪里,得到的答案总是:爸爸在信箱里。

  早期的爆轰试验是在长城脚下进行的。王淦昌和其他老一辈科学家带领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计算数据、开辟试验场地、进行爆炸实验。他从不讲特殊,总是亲临爆炸现场,与大家同甘共苦,抢修实验设备,一起搅拌挥发着有毒气体的药泥……

  1980年,王淦昌在原子能研究所作报告(图片来源网络)

  为了适应大规模实验的要求,试验团队来到条件更加艰苦的青海高原,因为保密要求,他只能欺骗自己的夫人,说自己在兰州出差。

  他很少住在舒服的暖楼里,而是和大家吃住在一起,经常深入试验厂区和大家一起探讨难题;他关心原子弹制造的每一步,连一个小小螺丝钉的制造或者一个焊点的确认,都要严格把关,确保试验结果的万无一失。曾有一次,一批雷管在运输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同事们苦于找不到事故的原因,为突如其来的失败灰心丧气,王淦昌沉着应对,很快发现事故是由静电引起的,大家的反复验证发现果然如此。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三十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蘑菇云的那端,是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在冰雪高原和戈壁沙滩的辛苦奔忙。

  科学家有祖国

  孩提时,外婆总是给王淦昌讲历史掌故,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1926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就读的王淦昌,亲眼目睹“三一八”惨案中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欺侮,这让他深刻认识到科技强国的重要。当时的清华校歌“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的曲调,萦绕在他脑海,久久不能散去。

IMG_0011

  纪念王淦昌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图片来源网络)

  1934年,王淦昌在德国柏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中国那么落后,你回去是没有前途的。”回国之际,他婉拒导师的挽留:“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报效我的祖国。”

  作为青海高原上最年长的科学家,他不顾高血压、不惧高原反应,经常凌晨便开始工作,他身体力行教导年轻人,到艰苦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在必要时为国家做出牺牲。

  王淦昌故居

  王淦昌故居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支塘镇南街44号,为清代古建筑,是王淦昌青年时期居住之地,总占地面积约1071平方米。故居内设王淦昌事迹陈列馆、王淦昌青少年核科普馆、科学家精神教育、科普回廊以及王淦昌先生各个时期的重要照片及实物、文物复制品等六大展区主题展览。门匾“王淦昌故居”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亲笔。

IMG_9887

  王淦昌故居(图片来源网络)

  故居常年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每年接待全国各地约400多个团队,累计有15万余名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先后获评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九三学社江苏省委思想教育基地、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等。“王淦昌故居”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华 通讯员 杨顺玺)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跟随总书记走进洛阳轴承集团 了解先进制造业发展

  • 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五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研人员近日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上。
2025-05-20 10:24
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肺活量从童年到老年的演变过程。
2025-05-20 10:21
津潍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5-20 10:20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杨荣贵与其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团队,制备出一种可大规模生产的多级有序穿孔结构铜网,其散热能力优于已报道方案。
2025-05-20 10:19
按照经典理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每个子细胞核应当至少获得一套完整的单倍体染色体,以确保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然而,最新研究却发现,在某些特定真菌中,
2025-05-20 03:55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航天科技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高在上”的航天实验,正在引导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5-05-19 10:46
为提升各种场景下荧光成像性能,北京大学席鹏团队和深圳大学屈军乐团队合作,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荧光显微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暗通道光学层切算法使显微成像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2025-05-19 10:42
《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18日在北京发布,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2025-05-19 10:07
AG600“鲲龙”批生产首架机(1101)18日在广东珠海成功完成生产试飞,标志着AG600飞机通过取得生产许可证(PC)的关键环节,实物状态满足PC构型要求。
2025-05-19 10:05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老师亮相总决赛直播间,与全国诗词爱好者云端相聚。央视诗词大会选手与作业帮第二届古诗词冠军狭路相逢,上演巅峰较量。
2025-05-19 13:55
星星“眨眼睛”,并不是“真身”在动,而是光线的折射率出现了波动,导致肉眼观察下的星星,与其“真身”所在位置的偏移距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通常,白天发生的大气湍流更加强烈,导致折射率波动更大,星星“眨眼睛”也更频繁,只是我们观察不到。
2025-05-16 09:52
气象监测显示,5月12日以来,我国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起,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19日至21日,高温天气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
2025-05-16 09:51
科学家发现,将一段人类特有的基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可以让它们的大脑长得更大。为了找出人类HARE5与黑猩猩的差异,Silver和同事确定了其中4个遗传突变,每个突变都能同时增强黑猩猩和人类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05-16 09: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团队与教授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AUX1蛋白在CHPAA结合状态下的结构,为其抑制机理提供了见解,并提出AUX1蛋白依赖于质子浓度梯度介导生长素内向运输的转运模型。
2025-05-16 09:47
在这项研究中,胡晗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保存完好的芝加哥始祖鸟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
2025-05-16 09:42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