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美编 李晗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披挂着红白色大伞飘翔于天际,在全世界的瞩目下,稳稳降落在东风着陆场,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回阔别已久的地球家园。至此,神舟十三号完成了自己的使命,3名航天员也结束了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完成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任务,从中国空间站载誉而归。
4月16日清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伴着晨曦,地面分队、机动搜救分队、搜救预备队,相继向预设待命点位机动。约100辆越野车组成的车队,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行驶在戈壁公路上。此时此刻,神舟十三号返回舱正沿着既定轨迹返回祖国怀抱。
7时许,伴着螺旋桨旋转发出的轰鸣声,空中分队5架直升机梯次起飞,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各号注意,我是北京,下面呼点各号……”8时许,北京下达返回搜救任务。道路封控分队、联合搜救分队、搜救回收支援分队、搜救预备分队陆续到达待命点位,准备迎接飞船回家。
东风着陆场位于东风航天城东部,地处西北内陆戈壁深处,地域辽阔、人烟稀少,是航天器返回搜救天然着陆场。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东风着陆场一直作为载人飞船气象备份着陆场。神舟十二号飞船搜索回收任务,是东风着陆场由备份变主场后,首次执行航天员搜救任务。
“发动机开机,返回制动开始。”9时06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推进舱分离!”“飞船进入大气层!”一声声口令的下达,牵动着国人的心,更牵动着每一个迎接航天员回家的搜救队员的心。
“北京,雄鹰报告,空中分队起飞,前往待命空域,报告完毕。”一声令下,1架指挥机、1架通信机、1架医监医救机、2架医疗救护机起飞。军绿色的直升机与土黄色的戈壁,天上地下,反差鲜明,交相辉映。
9时40分许,返回舱进入黑障区。穿越“黑障”,也是航天员回家之旅中最艰难的“路程”。“返回舱出黑障。”对讲机里再次传来消息。飞船正沿着预定轨道,向东风着陆场飞驰而来。
9时42分,主降落伞打开,返回舱降落的速度瞬间放缓。一时间,空中、地面搜索回收分队全速向着陆点收拢,沉寂的戈壁滩引擎轰鸣、尘土漫天。
在地面分队中,有3辆橘色的方舱车格外醒目。它们是首次参与任务的医监医保医疗救护车。
“砰——”9时56分,随着一声巨响,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太空出差”6个月之久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终于回到了地球的怀抱。
“东风,雄鹰报告,目视返回舱呈直立状态,主伞已脱落。”“东风,猛士报告,猛士正在向落点搜索前进。”5架搜救直升机依次缓慢下降,稳稳停在着陆点附近。
升旗手冯毅第一个冲到离返回舱和医监医救机最近的地方,架设底座,旋拧旗杆,展开国旗,一气呵成。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成为这片戈壁最闪亮的风景。“去年我是开舱手,今年是升旗手。开舱手岗位备受瞩目,但国旗的象征意义非同一般,能在着陆现场升起国旗,我觉得这项工作特别光荣。”冯毅说。
与此同时,建立警戒区、便携站架设、舱内无水肼检测有序进行。
“我要准备开舱门了,你们注意安全。”27岁的苏黎明是神舟十二号搜索回收任务的国旗手,如今与“师傅”冯毅互换岗位,年轻的他脸上洋溢着从容和自信。平衡完舱内外气压,绑着寸带的开舱手苏黎明缓缓拉开舱门,神舟十三号“01”航天员翟志刚开始出舱。“欢迎回家!”作为航天员“回家”见到的第一个地球人,苏黎明向航天英雄们问好。
“01,感觉良好。”“02,感觉良好。”“03,感觉良好。”3名航天员报告完毕,指挥大厅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地面重力适应、医监医保检查完成后,3名航天员身着白色航天服,依次出舱。
第一个出舱的是翟志刚,他沉稳中透着力量。14年的飞天之路,他将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坚守化作克服种种困难的“燃料”;第二个出舱的是王亚平,她朝人群挥了挥手。王亚平在空间站的“太空授课”,在众多学生心中播下了航天梦的种子,如今,正在生根发芽;第三个出舱的是叶光富,他面带笑容,笑容中透着几分自信。他第一次感受浩瀚太空,欣赏美丽星球,饱览祖国大好河山。
不远处的两个橙色的医监医保帐篷和三辆特制的医监医保车,醒目的横幅“欢迎航天员回家”“向航天英雄致敬”,表达了着陆场全体工作人员对航天英雄的祝福。
当航天员乘坐升降梯进入“单人单间”式的医监医保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欢迎回家”,红灯笼、中国节、可调节式座椅、独立卫生间……细节之处洋溢着温馨的氛围,为“回家”的英雄带来温暖的体验。
6个月前,神舟十三号从东风起飞。6个月后,3名航天员又回到东风。
“祝贺神舟十三号,你们辛苦了,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在北京等你们凯旋,北京见!”温暖的阳光洒在3位航天员的笑脸上,他们倾听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的祝愿。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欢迎回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