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花粉过敏:“会呼吸的痛”如何解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花粉过敏:“会呼吸的痛”如何解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04-06 09:14

  ■记者 张晴丹

  清明节前后,正值圆柏花粉高峰期。喷嚏连发、呼吸困难、眼泪狂飙……每到这个时节,全国各地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仿佛都要渡一次劫。这种“会呼吸的痛”旁人难以理解,但其实已严重影响到众多人群的学业、工作和生活。

  除圆柏花粉外,致敏“元凶”还有哪些?对花粉过敏真是免疫力低所导致?花粉过敏可以根治吗?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采访多位专家予以解答。

  “增彩延绿”带来普遍过敏

  清华大学校园里,戴护目镜和口罩的身影越来越多,这身行头是为抵抗无孔不入的圆柏花粉。要知道,清华园有1万多棵柏树,其中圆柏就有7000多棵。近年来,清华校医院因花粉过敏就诊的人数不断增加。隔壁的北京大学也是“同呼吸,共命运”。

  “圆柏花粉过敏是北京的特色病和富贵病,发生在每年的3月上旬到4月上旬,其他城市很少见到圆柏花粉过敏的病人。”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尹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备受折磨的过敏人群对圆柏“恨之入骨”,专家却认为不能一棍子打死。

  “圆柏是雌雄异株,雌株没有花粉,真正产生花粉的‘罪魁祸首’是雄株。雄球花颜色发黄,形状看上去像菠萝,很好辨认。”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介绍道。

  3月下旬,随着北京气温回升,加上起风,花粉开始“围城”,浓度甚至超过3800粒/千平方毫米,达到峰值。风一吹漫天“黄烟”,传说中的花粉雨一点也不夸张。

  “黄烟”里不光是圆柏花粉,还有侧柏、油松、白皮松等的花粉。“这类植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花并不鲜艳,没法像桃花、李花、杏花、樱花靠‘美色’吸引传粉昆虫,但它们很聪明,采取的策略是‘靠风传播、以量取胜’。”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赵世伟告诉《中国科学报》。

  既然花粉量如此之大,而且致敏,为何要在北京大规模种植像圆柏这类风媒花植物?

  实际上,圆柏作为北京“土著”,已在这里自然生长上千年。天坛公园就有很多几百岁的柏树,为园林营造静谧、肃穆、庄严的氛围。

  赵世伟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起,北京开展绿化造林,选择侧柏、圆柏、油松等是看中了它们耐寒、抗旱、易活的优点。40年时间,北京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0.08%提高到48.5%,其中像圆柏这类常绿植物也在成倍增长。“在北方地区,常绿树种非常少。在北京冬季的一片萧条中,就靠圆柏来点亮绿色,成为城市最佳绿化树木之一。”

  一开始的选种,主要考虑“增彩延绿”,谁也没有料到后来会引起普遍的过敏现象。张志翔认为,这并非是园林工作者的“失误”,而是在那个时期根据北京市园林绿化需求所做的必然选择。

  无解的状态

  面对师生抱怨连连的圆柏花粉,清华后勤园林科的做法是“以水治之”——在柏树集中区域采用安装高空喷淋设备、高压水枪冲洗、人力水车喷洒等措施,让花粉颗粒沉降,从而降低花粉浓度。

  但这并不能在北京广泛应用。“春雨贵如油”的地方特色,也让靠降雨扑灭花粉成为了一种奢望。许多人提出“能不能像控制杨絮那样给柏树打‘绝育针’”“能不能砍掉圆柏,改种其他树种”的疑问。

  赵世伟表示,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曾经做过一些实验,比如给柏树打针来抑制散发花粉,但因成本高、实际操作可行性太低,这条路行不通。

  “砍掉圆柏也不太现实。”张志翔指出,完全替换现有柏树的工作量巨大、手续繁复,成本也很高。“在日本,花粉过敏都成国民病了,但依然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铲除花粉。人们靠戴口罩、吃药以及顽强的毅力扛过春天。我国同样也是束手无策,这是一个无解的状态。”

  “花粉过敏是世界性的难题,欧洲和美国的花粉症发病率比我国高多了。”尹佳说。

  在之后的城市绿化中,市民希望选种能充分考虑人体适应性。对此,有关园林部门已在积极想对策。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在2020年对《北京市主要林木目录》进行再次修订,决定将刺柏属(含圆柏属)替换为白鹃梅属。

  不过,在张志翔看来,彻底不种圆柏有些可惜,毕竟圆柏树形非常漂亮,“可以只种圆柏雌株,不种雄株”。尹佳也认为不该禁圆柏。她建议以1:10的配比种植圆柏的雄株和雌株,这样既能满足授粉,又保证了首都八大类植物之间的平衡。

  对于现在正饱受折磨的花粉过敏者来说,树种替换太过遥远。如何在春天里少受些罪已经让他们焦头烂额,何况后面还有更难的秋天在等着。

  全年花粉分布有两个高峰期,分别是春季3至5月和秋季8至10月。春季致敏花粉主要来自木本植物,包括柏科、榆属、杨属、松属、柳属、白蜡树属、桑属和桦木属等。秋季草本植物开花较多,包括蒿属、葎草属、豚草属、藜科等。

  “春季比秋季花粉过敏时间短、症状轻。”尹佳说,“秋季有一种植物叫葎草,俗称拉拉秧,其花朵能产生大量花粉,从8月持续到10月。葎草可诱发过敏性鼻结膜炎和哮喘。与对蒿花粉过敏不同,葎草花粉导致的哮喘症状更严重。”

  防止发展为过敏性哮喘

  “你就是平时过于爱干净”“太娇气了”“缺乏锻炼”“压力大,爱熬夜,免疫力太低”……花粉过敏者听过太多这样的“误解”。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蒋子栋表示,过敏并非人的体质差、免疫力低,而是一种防卫过当。

  也就是说,花粉过敏是由人体免疫系统对其产生过度反应而导致。

  当身处花粉播散季节时,大量花粉会“轰炸”你的皮肤、眼睛以及呼吸道。“入侵”的花粉触发人体免疫系统。全副武装的B细胞赶赴现场,它能产生针对花粉过敏原的特异性“武器”——IgE抗体。在第一次接触花粉过敏原后,这些IgE抗体就全部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等于把“敌人”记住了,这便是第一阶段——致敏。

  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过敏原与已经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抗体结合,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在许多炎性介质的综合作用下,就会使你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这便是第二阶段——发病。

  明明细胞都在认真工作,为何人体的感受一团糟?其实是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地进行无差别攻击,反应过了头,正所谓“好心办了坏事”。

  尹佳所在的变态反应科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过敏专科。她接诊的患者经常提出“为何我以前从来不过敏,今年突然就中招了”“我从小在北京生活,为什么爸妈没事,就我过敏”这些疑问。

  “花粉过敏的高发人群主要是20至50岁的青壮年。过敏还有一定的迟滞期,需要在有过敏原的地方居住多年以上才有可能触发过敏,一旦有了第一次过敏,就会伴随终身。”尹佳说,葎草花粉和圆柏花粉过敏同时阳性,是北京人的另一种身份证明,标志此人至少已在北京居住3年以上。

  尹佳指出,花粉过敏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症状较严重的夏秋季花粉过敏。如果不预防、不治疗,大约有一半以上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将在发病数年后发展为过敏性哮喘。查出过敏原,有针对性地进行免疫治疗,是目前能够阻止过敏性鼻炎发展成过敏性哮喘的唯一治疗方法。

  《中国科学报》 (2022-04-06 第1版 要闻)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北京:狮舞闹新春

  • 春节假期川西冰雪游火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1月23日,相关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2025-01-27 09:44
日前,由机器人天工、天轶、小柒与现场主持人共同发布的,以“畅享科技 乐酷亦庄”为主题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5年文商旅体发布活动,在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举办。
2025-01-27 09:35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步发展。从种子生产到App订单运输、催芽厂催芽作业、智能秧棚育秧、轨道车运输、智能驾驶插秧、田间水肥管理、App订单驾驶收获,我国已经形成科技范十足的种子生产链条,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度”。
2025-01-27 09:34
乙巳蛇年将至,国家自然博物馆“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和升级焕新的基本陈列“脊椎动物的崛起”向公众开放,不少大朋友和小朋友在浓浓的年味中迎来一场科普之旅。
2025-01-27 09:34
车辆扎进山体,穿过17.5公里长的锦屏山隧道后,周遭终于从昏暗变得明亮,一座“地下城”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以下简称“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
2025-01-27 09:27
快过年了,当很多人渐渐放下手头工作时,团队河南安阳育种站负责人阎俊研究员和往常一样出门了,目的地依然是他熟悉的育种田。
2025-01-26 09:19
1月25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雄安库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体系基本形成,对于全面提升我国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和林草种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2025-01-26 09:17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团队与合作者展开研究,成功制备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薄片器件,并在其中观测到零磁场下工作温度可达72开尔文的高温超导二极管效应。
2025-01-26 09:17
修复后的影片不仅没有划痕、噪点等老电影身上常见的“毛病”,而且质量比原片高很多,比如没有了威亚,色彩更亮,非常符合如今观众的观看习惯。
2025-01-26 09:16
110万吨!这是“中麦578”2024年的订单收购量。要知道,2024年全国小麦总产量是14010万吨,以此对比,“中麦578”的订单量相当于全国小麦产量的1/140。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特别自豪!
2025-01-26 09:15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稳定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2025-01-24 10:01
“我们种植的是‘捷麦19’‘沧麦6002’,最高亩产已超过300公斤。”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民谣道尽了我们过去在盐碱地里种粮的艰难。如今,科技引领让‘盐碱滩’蝶变‘米粮川’。”
2025-01-24 10:00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同比增长8.3%。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为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1-24 09:58
在禁食或运动期间,免疫细胞(红色)迁移至胰腺并刺激产生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橙色)来调节血糖,其中细胞核以蓝色显示。这表明免疫细胞不仅是抵御威胁的“战士”,还能像应急响应人员一样,在必要时介入确保机体的能量供给。
2025-01-24 09:58
1月14日,上海豫园灯会蛇年吉祥灯笼成网红文创伴手礼,其可爱的造型吸引众多游客购买。在十二生肖中,很少有谁拥有同蛇一样复杂的象征意味,兼具毁誉参半的双重文化色彩。秦汉以后,我们祖先对蛇的热情也并未减少,但属于蛇的正面形象的意蕴更多地被投射到龙身上。
2025-01-24 09:58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