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杨绍卿:我愿意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奋斗终身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杨绍卿:我愿意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奋斗终身

来源:光明网2022-04-02 10:51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金振娅

  “不管用多长时间,只要国外有的东西,咱们一定能把它干出来!”

  ——杨绍卿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末敏弹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三军列阵,铁甲生辉,首次公开露面的末敏弹气势恢宏地经过天安门广场。“祖国再也不会受大规模装甲的威胁了。”杨绍卿热泪盈眶,十余年的艰辛探索,终成国之大器,末敏弹成为我军最具威慑力的远距离反装甲武器。

  1995年,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 已经对末敏弹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但始终无法攻克关键技术难关。彼时,一些国家已经研发出或装备了先进的末敏弹。

  如何能自主研发出与之抗衡的末敏弹装备?这一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杨绍卿的身上。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杨绍卿:我愿意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奋斗终身

擢贬无意,矢志破千道难关

2012年3月30日, 摄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联试联调实验室

摄影师:黄慧靖、侯艺兵

  1967年,刚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杨绍卿就怀着对国防事业的热爱,在吉林省白城市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试验基地任技术员,后随队成为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的一员。40岁那年,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留学美国,面对导师的极力挽留,杨绍卿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毅然回国。

  忆往昔,看今朝。面对主持研制末敏弹项目这样的重大机遇与挑战,基本处于白手起家状态的杨绍卿毫不畏惧,迅速组建科研队伍,在荒原沙漠的试验场上,经受着严寒、酷暑、风沙、雨雪、高原缺氧的洗礼。

  2008年,杨绍卿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末敏弹武器系统,为我军开辟了智能弹药装备的新领域。

  “只要国家需要,我愿意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奋斗终身!”这是杨绍卿刚参加工作时立下的铮铮誓言。从青春年华到耄耋之年,不论是作为军人、知识分子,还是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杨绍卿坚守信仰、宠辱不惊,坚韧执着、不改忠诚。

  2010年前后,杨绍卿开启了升级版末敏弹的研制。升级后的末敏弹系统技术难度大大增加,也是唯一能对装甲目标实现精准探测和打击的末敏弹。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杨绍卿:我愿意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奋斗终身

2018年03月29日杨绍卿院士出席“强国兵器”大讲堂第一讲暨兵器精神凝炼启动仪式并作主题报告

  杨绍卿带领团队,与时间拼抢,与艰苦竞技。他的工作强度总是与所有人一样,从未缺席每一次试验现场……大家打心眼里心疼这位年龄与他们父亲相仿的总师。

  有一次,试验地点设在秦岭脚下,需要在高度差100米的塔上和塔下配合着做检测,而且只能晚上做。塔上没有地方避风挡寒,遇到冬天,不能佩戴手套,渴了只能吃冰块,塔上的人冻得直想哭;塔下的人要推着目标来回走动,一晚上相当于步行几十公里。每天最多休息6小时,连续1个月,谁也没有叫苦。

  “是我的团队成就了我,他们才是真正的‘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名英雄,是我心中最可爱的人。”杨绍卿常这样感慨。

  作为我国末敏弹技术与装备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杨绍卿主持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多年来,我军不仅实现了末敏弹装备零的突破,而且在技术和性能上实现了该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和领跑。

  2008年和2019年,杨绍卿两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5年,他带领团队获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

  为了给国家末敏弹技术与装备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杨绍卿白天工作,晚上写作,出版专著6部,获发明专利23项。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杨绍卿,仍在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殚精竭虑, 奋战在科研一线……

  院士小传:

  杨绍卿(1941— ),外弹道学与灵巧(智能)弹药武器系统工程技术专家。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等职务。长期从事外弹道学与灵巧(智能)弹药武器系统的理论和工程技术工作,我国野战火箭散布、稳定性和偏差修正理论体系,以及末敏弹系统理论和工程设计方法体系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主持研制成功我军第一个火箭末敏弹装备和炮射末敏弹装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省部级科技奖项及发明专利多项,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荣誉。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视察陆军军医大学

  • 成都世园会场馆巡礼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廖家智接受采访时表示,医工交叉正成为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2024-04-26 17:38
从1999年起,有着“神箭”称号的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它用100%的成功率,为航天员搭建出一条安全“天梯”。
2024-04-26 09:33
近期,人工智能(AI)+机器人赛道广受关注。尤翔宇表示,梳理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发展脉络,主要有底层硬件、运动控制和具身智能3条路线。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将聚焦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
2024-04-26 09:41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4月24日举行的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透露,我国计划于2030年前后发射天问三号探测器,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2024-04-26 09:40
春日里,云南双江县各大茶山的春茶迎来开采季。北回归线横穿而过的双江,拥有适宜茶树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现有以“冰岛茶”为代表的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树3.69万亩。
2024-04-26 09:35
每年,都有这样一群“空中旅客”,南北来回奔波。迁徙之路漫长曲折,一路充满生死考验,它们却高声歌唱,不知疲倦地追逐着自己的目标。
2024-04-26 09:34
力争在生命科学等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颠覆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地,人才梯队体系较为完备,成为全球向往的创业乐土。
2024-04-26 09:26
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4-04-26 09:24
朱松纯表示,“通通”在日常学习与训练中,使用的A100芯片不超过10块,这意味着“通通”不依赖庞大的算力和海量数据就能学习成长。“通通”也可以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相结合,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
2024-04-26 09:38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撤销公告,撤销向日葵、黄瓜、甜瓜、油菜等问题品种312个,切实推进登记品种从严规范管理,持续营造激励创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024-04-25 10:36
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恢复了37亿年前的地球磁场记录,发现它与今天地球周围的磁场非常相似。
2024-04-25 10:34
“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经中央政府批准启动实施,总体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目前各系统正按计划开展研制建设。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计划于4月30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2024-04-25 10:32
国家卫健委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比202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据了解,本次监测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6个县(区)1008个乡镇(街道),对象为15岁至69岁的常住人口,共得到有效调查问卷73340份。
2024-04-25 10:30
中央气象台预计,24日夜间至26日白天,江南、华南等地雨势将再度加强,其中广东中部和西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有大暴雨,局地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5 10:28
日前,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发布2023年度新疆棉花生产加工过程质量状况监测结果。
2024-04-24 10:33
1998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先后执行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3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4-04-24 10:17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站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4-04-24 10:16
1996年,我从技校毕业后,来到金川公司工作。当时总听师傅们讲,贵金属冶炼技术难以突破。提高我国铂族贵金属提炼的技术水平,对于守护国家安全极为必要。
2024-04-24 10:14
截至2023年底,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55台,总装机容量为57吉瓦,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36台,总装机容量为44吉瓦;全年核电发电量44万吉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近5%,相当于节约标煤1.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5亿吨。
2024-04-24 10:05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2024-04-23 04: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