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陆佑楣:投身三峡这片热土,是光荣更是责任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陆佑楣:投身三峡这片热土,是光荣更是责任

来源:光明网2022-04-01 10:44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

  “不论道路多曲折,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正确的道路,奔向富强的前景——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坚定信念。”

  ——陆佑楣

  到过三峡大坝现场的人,莫不为其场面之壮观、工程之浩大感到震撼。而当你看到这位身材瘦弱、衣着朴素、态度谦和的长者,一定很难相信,他就是鏖战十年、建设三峡工程的领军人物——陆佑楣。

  熟悉陆佑楣的人都说,陆佑楣之所以能从普通工程师成长为指挥“千军万马”的领军人物,除了自身的聪颖和勤奋外,更靠务实的作风和谦逊的人品。兼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后,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与众多专家合作,为推动三峡工程不辞辛劳、呕心沥血,最终以科学的数据结论使不少专家打消顾虑,在论证报告上郑重签名。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陆佑楣:投身三峡这片热土,是光荣更是责任

陆佑楣、陈厚群:三峡工程讨论经年回访

  不过,陆佑楣却将自己定义为一名工程师,“搞了一辈子工程,有幸参加了祖国最大的几个水电站建设,经历了祖国水电事业的黄金时期”。

  1934年1月,陆佑楣出生于上海法租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陆佑楣11岁时。“国民党把上海管理得一塌糊涂,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面貌才得以改观,社会上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被清理干净,人们的思想转变很快,相信中国共产党会领导人民走上光明的道路。”陆佑楣回忆。

  1956年,陆佑楣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毕业,正赶上国家在西部兴建水电站,他被分配到黄河刘家峡水电工程局,参与刘家峡水电站的建设。“年轻时心野得很,一心想去西部有大江大河的地方施展身手,拿来地图一看,甘肃还在中国的中部——其实自己还想走得更远,再艰苦的地方也不怕。”陆佑楣笑言。

  作为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需要完全自主设计与建造。位于市区的兰州筹备处距离工地还有70多公里,摆在建设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是修通公路。陆佑楣学的是水力发电,可在实际工作中他什么都干,测量、选线、施工……“铺盖卷和锅碗瓢盆就放在架子车上,道路修到哪儿人就住到哪儿,就这样白手起家,但大家情绪高涨,不喊累也不叫苦。”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陆佑楣:投身三峡这片热土,是光荣更是责任

陆佑楣院士出席中国大坝协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第一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

  虽然受到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干扰,刘家峡水电站经历了停工、复工的波折,但是首台机组还是于1969年3月投入运行。次年,陆佑楣受命赴陕西支援“三线”建设,这一去,又是十余年。1983年初,陆佑楣去四川雅砻江二滩水电站参加设计审查会,刚到就接到通知:即刻赴青海组织龙羊峡水电站建设。两年后,在外“东征西战”了近30年的陆佑楣才回到水利电力部,时任部长的钱正英告诉他:“调你来搞三峡工程,负责水利发电部分。”

  1993年9月,陆佑楣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总经理——那一年,他59岁,换作别人,正该准备退休颐养天年。陆佑楣认为,党和人民将修建跨世纪宏伟工程的重任交给自己,是光荣更是责任,自己所能做的,就是投身三峡这片热土。

  1997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实施大江截流。当3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跃起,“龙口”传来现场指挥报告喜讯的声音时,陆佑楣不禁心潮起伏、热泪盈眶。来不及庆祝眼下的胜利,他又马不停蹄地带领2万多三峡建设者,经过5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创造出再次截流、船闸通航和机组发电的辉煌业绩。

  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陆佑楣感慨万分:“三峡工程的决策经历了比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工程的复杂性,决定把决策报告方案提交到全国人大表决,充分发挥科学、民主的作用,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因此,不论道路多曲折,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正确的道路,奔向富强的前景——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坚定信念。”

  院士小传:

  陆佑楣(1934— ),水利水电工程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等职务。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先后参与、组织了刘家峡、盐锅峡、石泉、安康、龙羊峡等水电工程的建设;主持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研究和决策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和管理问题。曾获“能源功勋·终身成就人物”奖、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成就奖等奖项。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举行

  • 扎根山村的“姐妹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