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2年3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理论和天线设计专家陈敬熊,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陈敬熊出生于1921年,与党同龄。求学期间,在数学方面尤其专长。1957年11月,陈敬熊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刚刚踏入航天征程,他就迎来一项重大工程,研究“1059”导弹天线。“1059”是以苏联“P-2”导弹为原型结合国内实际仿制的第一代国产导弹,而陈敬熊研制的导弹天线,是导弹的“眼睛”和“指挥棒”。
研制之初,苏联派专家来中国进行指导,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方专家纷纷回国,陈敬熊顶着压力继续研究,他打破苏方专家的理论限定,创造性地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直接求解法,解决了导弹天线研制中的关键问题。
1960年11月,“1059”导弹成功发射。这枚被研制人员称为“争气弹”的导弹,就是人们熟知的“东风一号”。
在研制“1059”导弹的同时,国家还开展了另一项代号为“543”的地空导弹仿制工作,“红旗一号”。当时,美国利用U-2高空侦察机肆意侵入我国领空进行挑衅,威胁我国国土安全。钱学森约见陈敬熊,点将他攻关“543”指导站天线误差问题。
1966年1月的一个夜里,经过半年时间“治病”的天线在试验后证实陈敬熊和攻关小组的改装方案完全正确,已经生产出来的24部配套“543”导弹的天线被“救活”,性能超越苏联同型号天线。之后,“红旗一号”装备到部队,加强了我国的防空力量。
这一解决办法被沿用到红旗二号导弹和红旗二号甲导弹天线的生产之中,前者于1967年6月27日首次击落“U-2”飞机,担起了保卫祖国领空的神圣职责。
此后,陈敬熊又在我国空天防御系统研制起步期,承担起“101”雷达、“102”雷达、“715”雷达的研制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其中,相控阵雷达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附:陈敬熊院士各个时期照片
国庆70周年陈敬熊院士和徽章合影
陈敬熊院士的夫人给他戴上国家发明一等奖奖章
陈敬熊院士的麦克斯韦方程式直接求解法文稿
陈敬雄院士指导年轻人
陈敬雄院士给年轻人讲课
出 品: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监 制:战 钊
策 划:宋雅娟
制 作:肖春芳
资料来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光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