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神经经济学中的科学与经济行为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神经经济学中的科学与经济行为

来源:光明网2022-03-10 14: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神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的是人类进行选择、决策时的生理机制。神经经济学也是一门跨领域的研究,简单来说它是神经科学与经济学的交叉,详细来说它还融合了认知心理学、社会学、实验经济学、数理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行为经济学等学科。

  那么人类的选择与决策受什么影响呢?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提出过一个 “洞窟寓言”: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困在岩洞之中,双眼能看到的只有大千世界透过洞口投射进来的剪影,那么对于这个人而言,岩壁上“幻影”就是他认知中的“现实”。柏拉图的这个寓言其实与中国的“井底之蛙”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点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受经验影响。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眼睛本身便是一个把外部信息投射进大脑的窗口。视网膜通过视神经输入大脑的视觉信息,会在大脑皮层的层层表征和上行整合过程中不断抽象化。大脑中那些负责表征复杂抽象概念的高级神经元,并不需要依赖逐级指数扩增的海量基层神经元活动来激活。中层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以及逐层向下的反馈,早就将这个理论上的三角体变成了尖顶方柱状。看似蕴含了大量复杂信息的自然视觉输入,其实并不会引发初级视觉皮层神经元的大规模活动。

  而在认知更加抽象的概念化知识和社会文化时,大脑同样受已知事实的影响。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传播学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早在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一书中,就以超前神经科学发现至少半个世纪的敏锐眼光,提出了“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这一概念。简而言之,就像上文所言,大脑其实无法完整捕捉大千世界瞬息万变的所有信息,只能尽力抓住其中自认为最重要的少数信息,在脑中虚构出一个“拟态环境”。

神经经济学中的科学与经济行为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可能都不一样|Pixabay

  简单来说,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身体虽然确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但作为大脑意识活动的“我们”,却分别生活在个性化的“拟态环境”里。

  而在理性思维中,每一个决策,都应该先将不同的选项转换成一种“统一通货”,比如货币价值,然后通过对力所能及范围之内的各种行为后果(预期效用)进行量化比较,最终以总预期效用最大化为标准,从中选出一种进行执行。在一些基础的决策行为中,这种模式确实可以很好地运转。

  神经科学家也发现,当实验室中的猕猴被呈现不同类型的饮料时,负责高级决策功能的眶额叶皮层神经元,会在放电频率上出现与饮料种类直接关联的差异。也就是说,猴子通过神经元的频域编码,准确表征了理性思维模型强调的“预期效用”。

  然而当决策不再是“先夹哪道菜”这样的简单问题时,人类就开始在从宏观到微观的各层经济活动中,轮番上演起各式各样的“迷惑行为大赏”了。这些理性之外的“噪声”,随着经济学的不断深入发展,开始变得越来越难以忽略和容忍,逐渐成为经济学难以为经济实践提供更有效预测的罪魁祸首。

  于是乎,在上个世界80年代末,来自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神经科学的新一代学者们,开始走出自己的“拟态环境”,打破彼此间的隔阂壁垒,以更全面的交叉视角,审视人类在各种不确定性和压力环境下的决策行为变化。

  神经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就此诞生。神经经济学试图以科学的视角研究脑神经系统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机制,为神经科学与传统的经济学都注入了新鲜血液。

神经经济学中的科学与经济行为

我们的决策会受情绪影响|Pixabay

  神经经济学以神经科学为基础,将情绪作为有限理性的拓展,引入到了经济模型中。对于人类而言,激活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同样的,在经济学中引入“情绪”概念,也可以刺激新的经济决策模型的产生,修正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理论,提高经济决策的准确度,降低未知变量为经济决策带来的风险。也就是说,神经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令人迷惑的经济行为,突破了标准经济学中理性思维模型的束缚。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让神经经济学拥有了更多的样本数据,促进了神经经济学的发展。

  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各类“商家”好像越来越懂我们,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变得越来越便捷与令人愉快。例如,软件在设计时可以根据神经经济学中大脑的视觉注意偏好,修改APP的图标外观及其中各项按钮的位置;网上缴费时可以根据神经经济学中人类对“最小阻力路径”的偏爱,设计各类“默认套餐”;商品交易中可以根据神经经济学中人类对“当下”时间认知的非理性高权重,推出的各种“秒杀”活动。神经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成果,已经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神经经济学中的科学与经济行为

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Pixabay

  神经经济学研究所带来的这些挖掘内需的经济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令人望而生畏,但是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的主体始终是人”,神经经济学其实是在“让经济学更人性化”。不管是对人还是对经济学来说,只有认清人性中的非理性部分,科学面对其中的固有缺陷,才能打破人与人、人与经济之间的壁垒,通过交流和沟通,建立起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的认知,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格莱姆齐. 神经经济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2]胡俞. 神经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 经济学动态, 2014(7):12.

  [3]马庆国. 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经济学与神经管理学[J]. 管理世界, 2006(10):11.

  [4]卿志琼. 情绪介入决策与有限理性的超越——神经经济学的视角[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8(2):7.

  作者:张雨晨

  编辑:韩越扬

神经经济学中的科学与经济行为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联合国中文日活动走进巴西里约热内卢

  •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