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疫情中,科技为我们做了什么?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疫情中,科技为我们做了什么?

来源:光明网2022-03-04 11:2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出门戴口罩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习惯。不管你是沿海还是内陆,不管你是一线还是十三线城市,新冠病例的出现总是来的让人措手不及。谁能想到,去迪士尼玩不光进门要排长队,出门还得排核酸检测的长队呢?

疫情中,科技为我们做了什么?

国庆假期,花海中的游客 | 光明网,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

  时间回到2019年的冬天,新冠病毒的突如其来,春节假期延长、人员流动受限、各地延迟复工,疫情的的冲击改变了全世界人们的生活。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上下发动各方力量共抗时艰,各级迅速响应。广大医疗防疫工作人员、解放军及警察部队、快递员和外卖小哥、小区物业和志愿者,以及待在家中的每一个人,都为中国的抗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与之同时,在这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一系列新兴技术开始各显神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高科技都做出了哪些贡献,又是怎么帮助我们战胜疫情的。

  防疫状态查询和行程追踪

  在疫情期间出行,除了摘不掉的口罩之外,还有一项必备法宝是什么?没错,是健康码。这个在疫情后变得比付款码还重要的通行证,成了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方便查询个人防疫健康状态的的健康码于2020年的2月后陆续上线,一般可以在微信或支付宝的小程序中打开。不同地区的名称也有所不同,例如北京的健康码小程序,叫做健康宝。

  新冠肺炎属于传染病,因此在防治过程中,“流调”,也就是流行病学调查就显得极为重要。一旦发现了感染病例,那么尽快锁定其可能接触过的人群对于疫情的防控极为重要。而健康码除了可以让健康的群众获取出行凭证之外,还有一项最核心的功能,就是行程追踪。

  2020年夏季,北京突发疫情。第一个病例“北京西城大爷”配合流调人员,快速将感染源锁定在新发地批发市场,有效地控制了疫情更进一步扩散。事后,大家无不佩服“西城大爷”的记忆力,纷纷表示自叹弗如。

  然而,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西城大爷“的精准记忆里,这时候,以健康码、付款码等为前段的大数据技术,让我们可以轻松的翻找到自己的消费记录、行程记录等信息,进而推测出整个的行程路线,弥补了个人记忆力的不足,在流调中极大的提高了调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不同地区的健康码界面虽然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健康码会变色。这个颜色代表什么呢?

  想必大家也发现了,健康码的颜色其实与我们自身是否感染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反映着你的行程范围是否安全,代表了你被感染的风险等级。

  粗略来说,健康码的变色需要经过三个过程,记录行程→行程与疫情风险大数据的拟合→反馈结果(是否变色)。健康码对行程的记录依靠的是手机号码的定位功能以及与身份证号码所绑定的消费记录等信息。

  健康码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平面的二维码,但是它背后连接着手机通讯系统,12306等所在的交通平台系统,以及相关的公共卫生管理等系统,用大数据技术将与行程相关的各平台信息进行了整合,成功将复杂的行程追踪工作升级成了高效的数字模式,为疫情的防控提供了极大的助力,也推动了我国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数字化进程。

  AI算法快筛选 病例分析更准确

  除了戴口罩和出事健康码,在疫情期间,还有一件事情总是免不了,那就是测核酸。疫情爆发的时候要测,没有疫情的时候,省市间互相交流也要测。可是现在看来简单的核酸检测,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却如同过五关斩六将,颇为波折。

  核酸检测与大家更常接触的“验血”不同,流程更长,需要工作人员对每一份样品的不同基因曲线反复进行对照、分析、判读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再加上疫情爆发后,大量样本涌入,检测部门人手不足,就出现了核酸检测“龟速”周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浙江省疾控中心于2020年2月1日上线了自动化的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该平台引用AI算法弥补了传统检测中需要大量纯手工操作的缺陷,实现了核酸检测的自动化,提高了核酸检测的效率,将整个核酸检测周期由原来的数日最快加速到了1日。

疫情中,科技为我们做了什么?

算法专家顾斐博士在浙江省疾控中心基因检测分析现场 | 参考文献[3]

  此外,不同于纯人工检测中只能检测病毒的局部基因,自动化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利用AI算法的强大算力,成功将检测基因段扩展到了全基因,可以有效防止病毒变异产生的漏检。而这一点,对于病毒发生多种变异的后疫情时代,也具有重要意义。

  派送消杀样样行 全新设备战一线

  在疫情防控期间,除了奋斗在一线的伟大医护人员,还有一批特殊的伙伴,也在默默坚守自己的岗位,那就是智能机器人。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从能表演几个简单动作的机器狗,发展成了可以投入到一线生产、服务中的智能机器人。比如酒店利用智能机器人为隔离人员分发物资,有效降低了员工感染的概率。再比如,在疫情最严峻的时期,部分医院启用了AI系统,利用智能机器人与病人进行“隔空面对面”就诊。医生通过智能机器人搭载的摄像头可以360°的观察病人,也可以通过机器人所带的大屏幕与患者进行交流。

疫情中,科技为我们做了什么?

2020年3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大厅,一台智能消毒机器人喷洒消毒剂 | 参考文献[4]

  这种智能诊断模式进而被分解成了很多个小程序,走进了手机等移动工具中,在“云计算”的加持下并入医疗系统,共同创建出了医疗健康服务云平台。病人在家就能与医生及时沟通的高效模式,降低了患者在就诊移动中交叉感染的风险,保护了医护人员,提高了各医院专家会诊的效率,减小了医疗系统的压力。

  除此之外,各行各业在疫情期间都有智能机器人活跃的身影,例如智能客服机器人、智能消杀机器人、智能配送机器人、智能呼叫机器人等等。

  总体来说,在传统经济因疫情备受压力时,数字经济迎难而上,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兴技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孵化出了大量的数字产品,为保护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及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后,让我们再次谨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参考文献

  [1]卫生健康委员会《截至10月31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http://www.gov.cn/xinwen/2021-11/01/content_5648133.htm

  [2]新华社 《浙江杭州上线“健康码”防控疫情》http://www.gov.cn/xinwen/2020-02/11/content_5477358.htm

  [3]新华网《浙江突破AI诊断技术: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至半小时》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7316109603691572&wfr=spider&for=pc

  [4]新华社 《武汉:智能消毒机器人助力疫情防控》http://www.gov.cn/xinwen/2020-03/16/content_5492055.htm#1

  作者:张书豪

  编辑:韩越扬

  排版:洗碗

疫情中,科技为我们做了什么?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北京:花团锦簇迎国庆

  • 清代宫中少年生活文物展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一组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识别系统,其发现生命迹象的准确率达到90%。
2023-09-26 09:49
国内最大跨度跨海桥梁——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工程双屿门特大桥完成主塔承台,标志着大桥正式进入地上主塔承台施工阶段。
2023-09-26 09:48
9月23日,秋分时节,清晨的杭州笼罩在蒙蒙烟雨中,别具江南韵味。但亚运气象台副台长郑沛群却无暇顾及,她的注意力全在精准预判当晚的天气变化,为杭州亚运会成功开幕提供气象保障。
2023-09-25 09:40
2022年10月,团队成功研制出±500千伏/1200安培葛南直流输电改造工程可控换相换流阀产品,并一次性顺利通过48项电气型式试验、226项控制验证试验。
2023-09-25 09:39
不久前,粟多武和他的同事们来到珠峰大本营。前方一块海拔5153.6米的高地,立着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珠峰测高,正是从那里起算。
2023-09-25 09:3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禹贡学派开始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探索之路,在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等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发展起来。
2023-09-25 09:35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的星球撞击构造研究日前取得重要进展——在吉林省通化市发现了世界第一个位于高山上的类似冰斗状的陨石坑。
2023-09-25 09:33
古有茶博士,今有茶院士。“茶院士”陈宗懋是我国当代茶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2023-09-25 09:08
9月20日,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启幕。大会以“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为主题,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元宇宙等在内的众多前沿产品让参展者感受“智”造魅力。
2023-09-22 10:43
首创“1+6”一体化数字办赛服务平台、首条5G-Advanced万兆网络走进现实、境外“电子钱包”首次在境内“无缝对接”……即将开幕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是史上首届提出智能办赛理念的亚运会,“智能亚运”成为中国尖端数字技术发展的展示窗口。
2023-09-22 10:42
为让更多好项目走出“深巷”,参展高校与各行业企业融合联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为专利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
2023-09-22 10:42
今年峰会主题为“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将围绕全球发展倡议、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人工智能、算力网络、网络安全、数据治理、数字减贫、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议题举办20场分论坛。
2023-09-22 03:40
“天宫课堂”是一扇连接地球与太空的奇妙之门。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记者专程来到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地面课堂,在这里与同学们一起跟随航天员穿越波澜壮阔的星空,展开一场关于宇宙的美妙旅程。
2023-09-22 03:5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9月21日在北京市调研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支持广大专精特新企业聚力科技创新、深耕细分领域,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更大作用。
2023-09-22 03:3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支撑。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09-22 03:30
报告围绕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全球与中国尺度的数据产品32套,弥补了指标监测的数据空缺,提升了指标监测与评估的空间精细度,揭示中国和全球环境变化新动态。
2023-09-22 03:30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认为,本届大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的舞台,搭建了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
2023-09-21 10: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