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夜幕降临,北京冰立方南广场的八片立体造型雪花雕像“雪绒星”依次点亮。外形既像雪花,又像闪烁的星星,且能从多个角度观看,这组雕像因此得名。它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黄蔚欣团队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科技冬奥”专项支持下研发的产品。
近年来,曲面建筑成为行业热门,但传统的数控加工方法造价较高,施工难度也很大,经济性不佳。黄蔚欣从中国传统手工艺编织中汲取灵感,让曲面造型像手工艺编织一样“搭建”起来。他介绍说,“雪绒星”所使用的技术,建筑学上名为“编织式空间网壳”,简称“编织结构”。
与以往的编织结构相比,“雪绒星”先用线元素塑造曲面,再拼接成镂空的三维造型,造型和工艺都更加复杂。
“这种网壳结构是具有弹性可弯曲的自由曲面造型,我们通过数字算法,实现从形态设计、结构验证到施工建造的全程‘掌控’。”黄蔚欣说。
艺术表现是“雪绒星”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团队从冬奥场馆中汲取灵感,延续“水立方”和“鸟巢”形态上的“基因”,基于正二十面体和编织网格设计出了三维的雪花雕塑。
传统的灯光雕塑往往将灯带直接附着于材料表面,虽然解决了夜间发光问题,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美观。为保证“雪绒星”良好的视觉效果,黄蔚欣团队决定把电线“隐藏”起来,将传统的玻璃钢材料升级,创新研发出铝合金材料的数控编织技术。
“铝合金材料更轻更薄,还能在断面上直接开槽放置电线,这样电线被藏了起来。”黄蔚欣介绍,新材料经久耐用,通过新工艺还实现了杆件预加工,降低了雕塑组装难度。(记者郑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