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砍伐森林之斧伸向热带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砍伐森林之斧伸向热带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03-02 09: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砍伐森林之斧伸向热带

泰国北部楠府的森林被农耕“蚕食”。受访者供图

  “热带森林相当于‘地球之肺’。近年来人们认为全球毁林在逐步减少,但这是一种错觉,我们的研究表明,地球的‘肺病’仍在加重。”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曾振中告诉《中国科学报》。

  3月1日,《自然—可持续发展》发表曾振中团队、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郑春苗团队和香港大学教授陈骥团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探究了热带森林碳储量损失的年际变化特征和驱动因子,发现热带森林碳储量损失自21世纪以来呈现倍增趋势。

  鲜有的年际动态研究

  “热带雨林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曾振中解释说,“同样面积的森林,热带雨林的固碳能力远超温带或寒温带森林。”

  热带森林对全球陆地碳循环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调节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是巨大的碳库(储存约250PgC的生物量碳;1PgC=1015gC,即10亿吨碳),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量的二氧化碳。

  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不仅减弱了热带森林固碳能力,而且造成了大量的碳储量损失。目前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森林碳储量损失的量级,鲜有研究报道森林碳储量损失年际动态。

  “陆地碳源/碳汇是全球碳循环中不确定性最高的一部分,准确评估森林碳储量损失的年际变化能够为全球碳循环估算提供更精确的依据。”该论文第一作者、南方科技大学与香港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冯禹对《中国科学报》说,“我们基于高分辨率遥感观测产品,结合分层随机采样方法,计算了热带地区2001年至2019年森林损失造成的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损失,首次发现热带森林碳储量损失由21世纪初的每年0.97±0.16PgC增加到每年1.99±0.13PgC。”

  冯禹解释说,人类活动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碳超过10PgC,其中30%以上的碳被陆地生态系统吸收。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的主力是热带森林,“但最新数据表明,人们对热带森林的毁坏不减反增,从2000年到现在,砍伐速率加快了一倍”。

  让数据更精准

  2016年,曾振中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他的导师Eric F. Wood教授正好有一个关于泰国北部热带毁林方面的研究项目。

  项目一开始,曾振中就前往泰国北部楠府进行调研。刚到楠府,他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站在山脊向下看,漫山遍野,原来资料显示是森林的地方却种着玉米。”曾振中补充说,很多地方“地势特别陡,人在那里都不敢蹲下去”,即使这样,大片森林依然变成田地。

  “这项研究有两个亮点。”曾振中说,“我们发现热带森林被砍伐的速率增加一倍,一是因为我们使用了更高精度的卫星数据,二是用了更精确的计算模型。”

  冯禹补充说,以前这方面的研究多采用数百米分辨率的卫星数据。而该研究使用30米分辨率的卫星数据,能对小规模的砍伐和农户的“蚕食”森林行为进行更为精确的描绘。

  此外,该团队还使用了美国商业公司卫星Planet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将分辨率精确到3米至5米,并对毁林后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目视解译”。

  经过对1TB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原有的计算模型存在误差。团队用十多天时间,对一幅幅卫星图片、一张张表格进行人工校正,结合分层随机采样方法,最终得出“更加精准的数据”。

  毁林在“往高处走”

  2016年至2019年,曾振中每年都到热带森林地区实地勘察,他和美、法、泰、英等国合作伙伴走遍了非洲、南美洲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

  “在我们的认知中,近些年世界各国森林保护力度都在加大,很多研究数据表明森林被砍伐的速率在减缓或基本持平,实际上并非这样。”曾振中说,“当前全球毁林的热点已经从中纬度转移到热带,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一是毁林现象正向高处‘走’,二是砍伐行为更零散、更隐蔽。”

  该研究认为,在热带森林地区,毁林的主因是农业扩张。在海拔较低的地方,监控和管理难度小些,因此毁林情况有所缓解,但小规模的毁林耕作正逐步向山上蔓延,再加上热带森林地区农作有“轮转农业”(毁林耕种几年后撂荒,逐步自然形成树林,然后再被毁)的特点,这增加了传统遥感方法监测热带植被动态的难度。

  该研究进一步发现,森林碳储量损失的82%由农业扩张引起,其中商品驱动的大型农业扩张是南美洲和东南亚森林碳储量损失的主要原因,而在非洲,主要原因是小型的轮转农业。

  “其中,约70%由农业扩张导致的森林破坏在2020年仍然保持农业用途,证明了农业在热带森林破坏中的长期持续性影响。”冯禹说。

  2014年《纽约森林宣言》提出,到2020年将全球毁林率降低一半。

  “我们的研究表明,目前人类没有实现这一承诺,这也凸显了2021年在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领导人宣言》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曾振中说,“地球只有一个,碳排放不分热带还是温带,我们对热带森林的相关研究亟须加强。”(记者 张双虎)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893-022-00854-3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距乌镇峰会开幕还有2天!

  • 熊猫搬新“家” 我国再添一座大熊猫基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2025-11-05 10:59
4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在京举行2025年全国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2025-11-05 04:20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2025-11-05 03:50
近日,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11-05 04:20
科技论文是衡量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5-11-05 04:20
近年来,中国审定推出了一批高产稳产、绿色节水、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2021年,这一情况出现了转变:“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中国白羽肉鸡育种攻关实现从0到1的实质性突破。
2025-11-04 09:06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2025-11-04 04:25
人工智能的出现源于人类对提升生产效率与改善生活品质的持续追求,这一根本动因要求其发展必须始终以服务人类、增进福祉为核心。
2025-11-04 04:25
如何在新学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做好运动前准备和运动后体能恢复,已成为受到广泛重视的问题。
2025-11-04 04:25
我所在的他山中学,是贵州黔北山区的一所普通县中,有着4000多名师生。作为校长,我常常在思考: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成长路径?在日复一日的探索中,
2025-11-04 04:25
11月3日11时47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1-04 04:35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指示物种,保护鸟类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环节。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2025-11-03 05:05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刻把握我国城市发展所处历史方位”,“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
2025-11-03 05:05
“从南极到北极,从草原到荒漠,到处都有昆虫的踪迹……”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昆虫博物馆内,参会观众被讲解员李姗姗的讲述深深吸引。
2025-11-03 05:05
4日,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2025-11-05 04:20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在湖北宜昌“石板滩生物群”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复杂三维潜穴系统,
2025-11-03 05:05
秋水长天间,太湖正激荡起智能时代的万千涟漪。日前,以“万物智联,无尽前沿”为主题的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江苏无锡举办,一场关于万物智联的对话就此展开——人工智能如大脑般睿智思考,物联网似躯体般敏捷连接,当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双向奔赴,万物就有了“感知”,人类正迎来一个全新智能时代。
2025-11-03 05:05
秋冬之际,正是候鸟迁徙之时。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从我们头顶飞过的候鸟,比以前更多了! 2024年全国水鸟同步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越冬水鸟总数达505.9万只,创最高纪录。
2025-11-03 05:05
HPV疫苗自2025年11月10日正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11年11月10日后出生的满13周岁女孩可以免费接种双价HPV疫苗。
2025-10-31 10:16
近日,飓风“梅利莎”横扫加勒比地区,成为近年来影响该地区最猛烈的飓风之一。
2025-10-31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