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什么有的年轻人新年总想算一卦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为什么有的年轻人新年总想算一卦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2-02-28 17:3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每逢岁末年初,社交媒体上关于新年运势预测的推送就格外火爆。为了在新的一年恋爱顺利、升职加薪、学业有成,不少年轻人希望通过卜卦、占星、看手相、塔罗牌等方式“转运”。“转运”的成本可着实不便宜,“588元测一次流年运势,688元秒一个太岁符”……运气真的可以预测和扭转吗?为什么“算命先生”说的话好像“有点准”?人们在岁末年初借助占卜、算命分析来年运势的行为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心理学原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葵说,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容易相信命运的存在,比如现实生活中遭遇了巨大挫折,希望尽快走出生活的低谷,或者在一些无力改变的重要事情面前感到力不从心等。在这些状态下,人们会觉得自己的力量很渺小,从而迫切希望得到外界力量的加持。而在新旧交替的时刻,人们更想展望未来,不仅是岁末年初,当换了一份新工作,或者到了生日那天,也会对未来抱有更多期待。这两方面的因素叠加起来,人们就更可能在岁末年初求助于占卜算命。

  算命是一种迷信活动,然而很多人算命后却感觉“算命先生”说得“挺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王葵说,这是因为“算命先生”会利用人们关注点的不同,讲一些模糊而笼统的话,并且根据生活经验,借力打力。

  王葵举例说,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算命先生”通常不会说具体的时间和事件,比如不会说“明天您的上司就会接纳您的方案,并且可能因此给您升职或者加薪”,而更可能会说“你命里有贵人相助”。

  王葵解释说,“贵人”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愿意支持我们的领导或前辈、在学业上指点过我们的恩师、在工作中默默支持我们的同事、在人生艰难时刻陪伴着我们或者给出关键建议的人都是“贵人”。因此,如果不加时间的限定,那么“你命里会有贵人相助”这句话基本上可以套用在每个人身上。类似的话还有“你明年很可能会遭遇一些挫折”。王葵说,事实上,不仅“明年”,我们在生命中每一年都会遭遇挫折,正如那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此外,“算命先生”还会说一些关于个性特征或者内部状态的笼统描述,比如“你有时候觉得自己心太软”“你是一个比较善良的人”等。王葵说,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很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能更多在于如何定义善良。有些时候,人们哪怕明知做了一些不善良的事,也会认为自己是由于形势所逼、迫不得已或者有苦衷、有隐情。

  王葵在给学生讲课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她选择了一些非常适用于20岁出头的年轻人的话,每读出一句,就请学生来判断说得准不准,觉得准就举手。比如:“遇到喜欢的异性,你往往不能很从容地表现出自己的魅力”“有时候你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有时候你觉得被人理解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超过95%的学生都会一直举着手。

  王葵进一步指出,就算命而言,一些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听者选择信哪一方面,其实跟自己当下的状态有关。比如“虽然可能会经历很多的困难,但是见到光明也不是没有可能”这句话,当下比较消极的个体,可能更关注前半句 “遇到很多困难”,而忽略了后半句;而当下比较积极的个体,更可能关注到后半句 “见到光明”。

  此外,当一个人去找“算命先生”的时候,往往并没有打算掩饰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状态,很容易说出自己的担心和真实情况。王葵举例说,如果个体说出了“医生建议给家属办理出院手续,建议回家度过最后的一段时间”,那么“算命先生”就很容易跟一句“是该准备后事的时候了,不是这个月,应该就是下个月,再拖也不会太久”。这就是“算命先生”根据生活经验,采用的“借力打力”的手段。甚至有时候,他们说出的一些话,可能是结论而不是预测。当一个满脸愁容的女士去跟“算命先生”说自己的儿子谈了5次恋爱都不顺利的时候,“算命先生”就很容易接上一句“他在姻缘上有关要过”。“其实这时候,‘算命先生’所做的都谈不上是预测,仅仅是换一句话说出求助者已经发现的事实。”王葵说。

  王葵表示,这两年,每个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受到了疫情的影响,而且我们还不知道疫情究竟什么时候结束,在这种状态下,出现一些焦虑、困惑或者迷茫的感受是正常的,尤其是那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个体。“在情绪非常低落的时段,偶尔去查看一下算命的网站,或者花一点小钱算算命并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后果。但是,如果有人利用你当下的焦虑、不安和迷茫,告诉你,如果你愿意花费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他就能在三五天内通过某些方式逆转你的命运,那你最好不要相信,无论他的大旗上写着占卜师、算命先生、命理大师,还是心理咨询师。”王葵说。(夏瑾)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子弟兵帮助受灾群众尽快重建家园

  • “蛇”相关馆藏文物亮相三峡博物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13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该局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鄂西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成功攻克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将盘活铌资源92.9万吨,实现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床的经济利用。
2025-01-14 09:41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主要是为针对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而研制,它可以兼顾海上和陆上发射。
2025-01-14 09:39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