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王振义:医者赤诚心,坦荡无所求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王振义:医者赤诚心,坦荡无所求

来源:光明网2022-02-24 11:0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血液病有很多种,还有许多治不好,这个领域还有很深的学问和无穷的知识要学习,需要年轻一辈努力去攻克。”

——王振义

  1948年,王振义大学毕业,留在上海瑞金医院担任住院医师。当时,我国血液科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能参考的资料也不多,他只能自己一点点摸索。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瑞金医院的科研氛围日趋浓厚,为了更好地进行血液类疾病研究,王振义向医院申请了一间四、五平方米的实验室,他的科研之路就此起步。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十分“凶险”的白血病,致死率非常高,当时国际上还是以化疗作为通行治疗方法,但效果并不好,患者化疗5年后的存活率只有10%~15%。

  那时王振义刚刚开始进行研究,尝试了很多方法和药物,总是不得其法,好在他和团队没有放弃,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

  一天,一个5岁的小姑娘被送来医院,高烧不退、流血不止。经诊断,女孩属于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情恶化非常迅速。王振义得知后,为了挽救小女孩的性命,大胆采用了刚刚验证成功但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法。7天后,小姑娘病情好转,一个月后竟然完全缓解了!

  这种在当时众人存疑的治疗方式,就是后来被人们冠之以“上海方案”的白血病治疗法。后来,王振义陆续在其他患者身上运用这一疗法,患者病情都得到了好转。

  白血病可以被治愈了?

  让人惊呼的不只是该疗法的显著疗效——病患早期完全缓解率高达85%~90%,更有该疗法的安全性和可及性——不抑制造血、不引起出血、只要口服、价格低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5年存活率已高达95%!”世界轰动了!这是白血病治疗的“中国革命”!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血液》上,这篇论文更是被誉为“世界血液学领域百年最具影响力的86篇学术论文之一”。

  “有些医学上的创新就是在人家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再多问一个为什么,没准就能发现新的理论。”在王振义看来,创新首先要有足够的知识。“比如大家都知道,有一种肿瘤干细胞,它可以生出肿瘤。如果把变为肿瘤的干细胞杀死,肿瘤也就治好了,这不就是一个方向吗?这也是一个想象。”

  为党为国贡献力量,是王振义孜孜以求的事业。

  抗美援朝时期,王振义主动请缨,加入上海第五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前往黑龙江勃利县后方医院救治伤员。

  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王振义将500万奖金中的450万元捐给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另外50万元则分给研究团队中的年轻人。在王振义看来,医生追求的是崇高的境界,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不计较名利。

  与学生一起撰写的论文,王振义总是坚持把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后。“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总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论文作者的最后一位,甚至不署名,我觉得很多论文是大家共同研究的结果,应该让更多人享受研究成果。”

  2021年6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大会尾声,王振义带领全场师生和医务员工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铿锵有力的歌声,慷慨激昂,久久回荡!

  院士小传

  王振义(1924— ),内科血液学专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长期进行血栓和止血方面的研究,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在国际上首先倡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获得国际肿瘤研究相关奖项6项,国家级奖项7项,包括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顺利返回

  • 多种活动迎接世界环境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发布“防伪溯源保护品牌十大优秀案例”。数字技术,已在防伪行业深度运用。
2023-06-05 09:22
6月4日清晨,万众期待中,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如约绽放,守护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稳稳着陆,“圆梦乘组”在完成6个月的飞行后平安“回家”。
2023-06-05 04:05
现代科技发展使人类交往实践日渐复杂,也使主体活动后果的深远性愈益凸现。
2023-06-05 05:5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023-06-05 04:15
提起元宇宙,大家最直观的感知,或许还是一个只能在视觉上模拟真实世界的VR眼镜。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古老的东方手工技艺“折纸”,率先实现了从虚拟到真实的关键突破。
2023-06-05 04:05
4日上午,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科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
2023-06-05 04:0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返回、健康出舱,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06-05 04:05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