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陈肇元:终其一生致力于土木工程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陈肇元:终其一生致力于土木工程

来源:光明网2022-02-24 10:3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从事工程技术而非单纯从事理论探索的人,更要紧跟时代的需求。”

——陈肇元

  广州地铁一号线上,通勤出行的人们忙忙碌碌,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里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有多复杂,为了啃下工程建设这块“硬骨头”,陈肇元又是如何呕心沥血的。

  1931年出生的陈肇元,童年在战火纷飞中度过。满目疮痍,他觉得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木人才,就毅然报考了清华大学在上海招收的大二土木系转学生。

  “国家需要做什么,我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什么上去。”

  20世纪60年代初,上级安排陈肇元做防护工程方面的研究,他二话不说就开始工作。那时我国对防护工程进行研究主要是为了抵御核爆炸的冲击,减缓冲击波对建筑工程的损害,陈肇元便以此为研究方向,对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测试展开研究。

  陈肇元是土木专业出身,研发快速加载和测试技术对他来说是个考验。阅读外文资料、设计和绘制加工图成为他的“家常便饭”。除此之外,他还要到工厂组织安排加工和装配。实验所需的设备零件和高压氮气瓶都是他自己骑三轮车一趟趟来回搬运的……诸如此类,他都亲力亲为。

  由于研究急需模拟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快速加载设备,陈肇元便与课题组的张达成、陶全心老师一起反复研究。陈肇元画原理图,张达成画机械零件图,一张张图纸“填补”了技术和设备的空白——当时国内无法进行生产,也不具备生产能力,更没有相关的试验介绍。

  功夫不负苦心人!

  在他们的努力下,以高压气体为动力,加载能力达5吨至200吨不等的5种不同吨位的快速加载试验机陆续研制成功,能够进行工程材料的拉、压试验,是国内首批模拟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快速加载设备。

  设备研制成功后,他们更是迫不及待用这些设备做了大量的动力反应试验,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此后,我国国防工程、人民防空工程的设计规范和涉及易燃易爆生产厂房仓库等的设计规程中,频频出现他们的成果。

  对陈肇元来说,防护工程是他这一生中最关注也是投入心血时间最久的项目,他潜心研究达27年,光是编写内部研究报告就有131份,还主编了全国统一教材《地下防护结构》。而他在防护工程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许多在后来的城市化建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国防到城市高层建筑,陈肇元一直在土木工程领域辛苦耕耘,填补了许多国内空白,深深影响着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

  2020年6月,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网站上发布了陈肇元离世的讣告,引发国人无尽追思。在清华园的时光画卷里,永远有他留下的这样一幅画面——作为我国土木工程的开路者,陈肇元骑着一辆老自行车,低调地穿梭于教学楼、实验室和宿舍……

  院士小传

  陈肇元(1931—2020),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防护结构性能与设计方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以及混凝土结构性能的研究,取得的诸多成果纳入国家设计规范或用于重要工程,在研究推广现代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和土钉支护技术,并编制相应结构设计施工规程的工作中也取得显著成绩。晚年主要从事建筑结构安全性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的研究,为延长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使用寿命,主持编制了设计规范等多种指导性文件。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获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195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