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陈肇元:终其一生致力于土木工程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陈肇元:终其一生致力于土木工程

来源:光明网2022-02-24 10:3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从事工程技术而非单纯从事理论探索的人,更要紧跟时代的需求。”

——陈肇元

  广州地铁一号线上,通勤出行的人们忙忙碌碌,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里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有多复杂,为了啃下工程建设这块“硬骨头”,陈肇元又是如何呕心沥血的。

  1931年出生的陈肇元,童年在战火纷飞中度过。满目疮痍,他觉得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木人才,就毅然报考了清华大学在上海招收的大二土木系转学生。

  “国家需要做什么,我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什么上去。”

  20世纪60年代初,上级安排陈肇元做防护工程方面的研究,他二话不说就开始工作。那时我国对防护工程进行研究主要是为了抵御核爆炸的冲击,减缓冲击波对建筑工程的损害,陈肇元便以此为研究方向,对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测试展开研究。

  陈肇元是土木专业出身,研发快速加载和测试技术对他来说是个考验。阅读外文资料、设计和绘制加工图成为他的“家常便饭”。除此之外,他还要到工厂组织安排加工和装配。实验所需的设备零件和高压氮气瓶都是他自己骑三轮车一趟趟来回搬运的……诸如此类,他都亲力亲为。

  由于研究急需模拟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快速加载设备,陈肇元便与课题组的张达成、陶全心老师一起反复研究。陈肇元画原理图,张达成画机械零件图,一张张图纸“填补”了技术和设备的空白——当时国内无法进行生产,也不具备生产能力,更没有相关的试验介绍。

  功夫不负苦心人!

  在他们的努力下,以高压气体为动力,加载能力达5吨至200吨不等的5种不同吨位的快速加载试验机陆续研制成功,能够进行工程材料的拉、压试验,是国内首批模拟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快速加载设备。

  设备研制成功后,他们更是迫不及待用这些设备做了大量的动力反应试验,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此后,我国国防工程、人民防空工程的设计规范和涉及易燃易爆生产厂房仓库等的设计规程中,频频出现他们的成果。

  对陈肇元来说,防护工程是他这一生中最关注也是投入心血时间最久的项目,他潜心研究达27年,光是编写内部研究报告就有131份,还主编了全国统一教材《地下防护结构》。而他在防护工程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许多在后来的城市化建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国防到城市高层建筑,陈肇元一直在土木工程领域辛苦耕耘,填补了许多国内空白,深深影响着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

  2020年6月,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网站上发布了陈肇元离世的讣告,引发国人无尽追思。在清华园的时光画卷里,永远有他留下的这样一幅画面——作为我国土木工程的开路者,陈肇元骑着一辆老自行车,低调地穿梭于教学楼、实验室和宿舍……

  院士小传

  陈肇元(1931—2020),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防护结构性能与设计方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以及混凝土结构性能的研究,取得的诸多成果纳入国家设计规范或用于重要工程,在研究推广现代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和土钉支护技术,并编制相应结构设计施工规程的工作中也取得显著成绩。晚年主要从事建筑结构安全性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的研究,为延长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使用寿命,主持编制了设计规范等多种指导性文件。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获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195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欢乐庆“六一”

  • 中国女排取得世界女排联赛"开门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3-05-30 10:14
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2023-05-30 10:12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