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日均2.4亿件 快递包装“绿化”急需提速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日均2.4亿件 快递包装“绿化”急需提速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02-16 09: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林伯强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促进了网络购物的便捷化和大众化。《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达9.89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82亿。网络购物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快递运输业的蓬勃发展。

  过去十几年,伴随中国电商经济的爆发式发展,快递行业连续多年增长率高达50%。根据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目前快递行业日均业务量超过2.4亿件,仅2020年“双11”当天处理快件就高达6.75亿件。估计到2035年,年快递量将超过2000亿件,是目前快递量的10倍。

  然而,快递行业在带动经济活力的同时,也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新的负担。

  绿色发展新难题

  除了运输中的能源消耗以外,快递包装的使用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现阶段,快递包装按照材料主要分为纸质类和塑料类。如果按照运单数量核算,主要包装材料中瓦楞纸箱占44.03%,塑料袋占33.52%,套装纸箱占9.47%,其余的则为编织袋、珠光袋、泡沫塑料、文件袋等。在包装过程中还需要使用大量胶带进行缠绕和加固。纸箱、塑料袋及胶带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资源,也造成环境污染。大量包装材料后续还会成为垃圾,进一步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如果没有实施严格的垃圾回收制度,各类快递包装就不会得到有效回收和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快递的过度包装及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逐步成为环境治理的焦点。尽管政府就快递包装绿色发展颁布了诸多政策和治理方案,但在“碳中和”背景下,快递包装的绿色发展依然是一个棘手问题。

  快递包装绿色发展难题源于四个主要方面。

  一是企业为降低成本,快递包装倾向于使用传统方法生产的材料而非可降解材料。这不仅会耗费大量木材和化工产品,还会因为本身无法降解和回收造成污染与浪费。

  二是过度包装引起更多的浪费和污染。为避免快递在运输过程中受损,大多数商家和平台选择添加诸多填充物、多层包裹以及重复缠绕胶带等形式进行快递包装,从而加剧污染。

  三是快递包装回收复用率低。由于没有统一的回收标准,即便有垃圾分类的强制措施,纸箱、塑料袋等重复利用率也很低。即便是对快递包装进行回收,由于其种类繁多和规格复杂,导致分类回收再利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四是个人参与快递包装绿色发展意愿较低。消费者作为快递消费的主体,对于快递包装绿色使用和回收利用意识淡薄,尚未形成绿色消费观。

  阶段成果与现存挑战

  鉴于快递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我国政府已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规范,提出了针对性的标准体系和实施方案。快递包装绿色化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2020年全行业胶带使用量降低25%以上;重复使用纸箱1亿多个;电子运单使用率逐步提升;推进全产业链研发推广绿色快递包装。

  然而,快递包装绿色治理还面临诸多现实操作挑战。首先,服务质量与精简包装之间难以实现平衡。精简包装虽然降低了能耗和环境污染,但面临邮寄物品损坏的风险。这部分损坏通常需要快递公司甚至是快递员个人进行赔偿,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降低了快递品牌的服务质量和口碑。

  其次,生产企业面临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之间的矛盾。企业如果按照标准使用可回收、可降解材料,无疑会面临成本压力。加上近年来纸和相关可降解包装材料价格的上涨,如果市场不愿为快递包装支付更高费用,商家就只能通过压缩成本进行生产。随着低价电商平台的崛起,很多低于10元的物品可享受全国包邮,这部分快递包装如果按照标准生产,无论哪一方都无法承担其成本压力。

  第三,快递包装回收成本高、难度大,且未形成完整的回收产业链,亟待上下游供应商、相关回收机构、政府及消费者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即便是全力配合回收,也会因为生产材料问题而增加回收难度。据统计,现阶段快递纸箱回收率只有60%,塑料包装回收价值则更低。

  此外,唤醒消费者对快递包装绿色使用和回收利用意愿也面临挑战。调研发现,即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一线城市居民,也难以积极参与绿色快递包装的使用和回收。

  多管齐下让快递更绿色

  综上所述,快递包装绿色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加快快递包装绿色发展需要多管齐下。

  第一,引入完善的行业评估体系。针对快递包装材料、包装过程、包装回收复用等,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和标准,并在全行业引入系统的绿色发展评估体系。

  第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绿色快递包装初期研发成本高且不易被市场接受,故需要通过一些政策支持如减税降费、政府补贴,及设立专属实验室等手段激励研发。尤其是对于新研发出的产品进行奖励,以鼓励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入到绿色快递包装研发中。

  第三,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标准和技术先行。有针对性地发布更加明确的指导性文件,健全法规标准体系,给市场明确信号和方向。通过各部门配合打通全行业、全产业链的融通发展,鼓励研发成果的认证和授权。市场和企业层面积极配合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管理和监督体系,主动真实披露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发展的综合报告,并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协助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各类标准和技术规范等。

  第四,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以宣传、培训和教育等多种形式推进全社会共治和参与,多元推进绿色快递包装发展。

  (作者系嘉庚创新实验室研究员、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4973.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体实现了夏粮生产的平稳运行。这一成绩的取得,
2025-07-14 04:15
从蓝莓大棚里的生长曲线,到肉牛项圈里的健康密码,广西的特色农业正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
2025-07-14 04:25
7月13日,随着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相导线跨越和若铁路、国道315,稳稳抵达188号铁塔,历经15年建设的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下简称“环塔工程”)全线贯通,进入投运倒计时。
2025-07-14 04:25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