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这件5200多万年前的化石 如何破解巨蜥起源扑朔迷离之谜?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这件5200多万年前的化石 如何破解巨蜥起源扑朔迷离之谜?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2-02-10 10:0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为有鳞类动物中最成功的演化支系之一,巨蜥科因其成员多体型硕大、起源之谜扑朔迷离而广受关注。

  中外科学家合作团队对一件产自中国湖北、约5600-5200万年前的巨蜥科基干新属种“李氏始祖巨蜥”的化石进行研究认为,李氏始祖巨蜥补充了巨蜥科蜥蜴亚洲起源说的证据链,说明亚洲存在由巨蜥型类向巨蜥科演化的过渡阶段。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月9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关于李氏始祖巨蜥化石及有关巨蜥类演化的研究成果论文,已由该所科研人员董丽萍、王元青、赵祺、王原与英国、瑞士同行合作完成,并以封面文章在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英国皇家学会自然科学会报B辑》(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发表。

  论文通讯作者兼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员董丽萍当天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介绍说,巨蜥科现生代表仅有巨蜥一属,共80多种,分布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巨蜥属的体形相似,但却有着非常高的形态和生态多样性:从体长两、三厘米的丹皮尔巨蜥到现生最大的蜥蜴——3米多的科莫多龙,澳大利亚已灭绝的古巨蜥体长可达5米。它们有的长于爬树,有的擅于游泳,食性也千差万别,昆虫、青蛙、鸟蛋、小型和大型哺乳动物,甚至螃蟹、浆果都能成为食物。此外,现生蜥蜴中与巨蜥亲缘关系最近的婆罗蜥因仅分布于婆罗岛和隐蔽的生活习性,又为巨蜥属增加一丝神秘感。

  她指出,巨蜥科起源于晚白垩世(距今约1亿年-6600万年)时分布于欧亚大陆上的巨蜥型类,如亚洲腹地戈壁沙漠中就产出多种保存良好的巨蜥型类化石,但巨蜥属的起源却仍有很大争议,有亚洲起源、非洲起源以及冈瓦纳起源几种不同假说。由于迄今确切的巨蜥属化石记录来自新近纪早期(距今约2000万年),因此,古近纪(距今约6600万年-2300万年)这一时期是由巨蜥型类向巨蜥科演化的重要阶段。不过,古近纪巨蜥类化石材料多只保存为零散的椎体,唯一保存完好者是名为萨尼瓦蜥的几件骨架,但这些材料来自现已无巨蜥类分布的北美,使得巨蜥属的起源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中科院古脊椎所王元青研究员领导的哺乳动物野外团队于2008年在湖北李官桥盆地的始新世地层中发现一件蜥蜴骨架化石,经过精心修理、高精度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系统的对比研究后认为,它代表了巨蜥科的一个新属种,并将其命名为李氏始祖巨蜥,属名始祖巨蜥源自该属种与巨蜥属的系统关系,种名取自中国已故著名古哺乳动物学家李传夔教授的姓氏,以纪念他在李官桥盆地开展过很多重要科研工作。

  董丽萍表示,李氏始祖巨蜥长约1米,在巨蜥类中是属于中等大小的种类,它具有很多巨蜥科的典型特征,包括外鼻孔后移、吻端加长,齿列位于眼眶之前,犁骨成长棒状,下颌具有灵活的颌间关节,椎体具有明显的髁前收缩。同时,李氏始祖巨蜥与巨蜥属也有明显的区别,如额骨下的嗅管不封闭,眼眶后缘由轭骨和后眶骨封闭,腭面上长有两排小牙,肩带的开孔减少等。

  李氏始祖巨蜥最特别的特征是它的前后肢(近中段、不包括手和脚)长度相近,这与所有巨蜥类都不同,巨蜥类中后肢明显长于前肢,在能够双足站立的属种中尤其明显。前后肢几乎等长在整个有鳞类中也十分少见,说明李氏始祖巨蜥可能采取了一种特殊的运动模式,至少与其同时代的萨尼瓦蜥不同。骨组织学分析显示,李氏始祖巨蜥的骨组织学特征与楔齿蜥相似,正型化石标本所代表的个体在5岁时达到性成熟,死时16岁。

  据了解,本项研究中,基于形态对比和系统发育分析,合作研究团队还探讨了巨蜥科中一些取食功能相关特征的演化:在巨蜥科基干成员中眼眶后缘封闭、额骨下的嗅管开放,同时还保留有腭齿,至冠群巨蜥属中骨质眶后缘开放、额骨下的嗅管成封闭成管状,无腭齿。

  前人对尼罗巨蜥和与之体型和生态习性相似的泰加巨蜥的功能学研究显示,眶后缘开放与否与嗅管开放与否在机械功能性上可能为两个互补的特征。巨蜥科演化过程中眼眶后缘开放提高了头骨的取食效率,而封闭额骨下的嗅管来抵消眼眶后缘开放产生的应力增加。腭齿消失指示巨蜥的舌头可能发生由辅助食物在口腔内的移动向感知空气中化学成分的功能演化,但李氏始祖巨蜥等化石属种中显示,这一演化过程可能是复杂的。(记者孙自法)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成都世园会场馆巡礼

  • 戈壁大漠 驼羔盛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廖家智接受采访时表示,医工交叉正成为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2024-04-26 17:38
从1999年起,有着“神箭”称号的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它用100%的成功率,为航天员搭建出一条安全“天梯”。
2024-04-26 09:33
近期,人工智能(AI)+机器人赛道广受关注。尤翔宇表示,梳理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发展脉络,主要有底层硬件、运动控制和具身智能3条路线。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将聚焦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
2024-04-26 09:41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4月24日举行的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透露,我国计划于2030年前后发射天问三号探测器,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2024-04-26 09:40
春日里,云南双江县各大茶山的春茶迎来开采季。北回归线横穿而过的双江,拥有适宜茶树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现有以“冰岛茶”为代表的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树3.69万亩。
2024-04-26 09:35
每年,都有这样一群“空中旅客”,南北来回奔波。迁徙之路漫长曲折,一路充满生死考验,它们却高声歌唱,不知疲倦地追逐着自己的目标。
2024-04-26 09:34
力争在生命科学等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颠覆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地,人才梯队体系较为完备,成为全球向往的创业乐土。
2024-04-26 09:26
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4-04-26 09:24
朱松纯表示,“通通”在日常学习与训练中,使用的A100芯片不超过10块,这意味着“通通”不依赖庞大的算力和海量数据就能学习成长。“通通”也可以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相结合,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
2024-04-26 09:38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撤销公告,撤销向日葵、黄瓜、甜瓜、油菜等问题品种312个,切实推进登记品种从严规范管理,持续营造激励创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024-04-25 10:36
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恢复了37亿年前的地球磁场记录,发现它与今天地球周围的磁场非常相似。
2024-04-25 10:34
“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经中央政府批准启动实施,总体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目前各系统正按计划开展研制建设。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计划于4月30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2024-04-25 10:32
国家卫健委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比202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据了解,本次监测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6个县(区)1008个乡镇(街道),对象为15岁至69岁的常住人口,共得到有效调查问卷73340份。
2024-04-25 10:30
中央气象台预计,24日夜间至26日白天,江南、华南等地雨势将再度加强,其中广东中部和西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有大暴雨,局地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5 10:28
日前,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发布2023年度新疆棉花生产加工过程质量状况监测结果。
2024-04-24 10:33
1998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先后执行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3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4-04-24 10:17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站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4-04-24 10:16
1996年,我从技校毕业后,来到金川公司工作。当时总听师傅们讲,贵金属冶炼技术难以突破。提高我国铂族贵金属提炼的技术水平,对于守护国家安全极为必要。
2024-04-24 10:14
截至2023年底,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55台,总装机容量为57吉瓦,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36台,总装机容量为44吉瓦;全年核电发电量44万吉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近5%,相当于节约标煤1.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5亿吨。
2024-04-24 10:05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2024-04-23 04: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