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解放军新一代营区什么样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解放军新一代营区什么样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11-18 10:0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车辆编组出动。王晟宇/摄

  官兵在宿舍楼前进行器械训练。王晟宇/摄

  空旷的戈壁滩上,刺耳的警报声突然划破了第76集团军某合成旅营区的宁静。“上级命令我部于14时前完成一切出动准备。”旅作战值班室内,一条条指令迅速分发到各个作战要素,人员收拢、启封装备、装载编队……原本沉寂的营区像一台动力强劲的发动机迅速点火运转起来——装甲车队沿着4车道、20米宽的营区道路,分批次驶向集结地域。

  近日,笔者来到海拔3000多米的西部高原,探访陆军第76集团军某合成旅基地化标准化营区试点建设最新成果,正赶上一场战备演练。

  “部队全员全装紧急出动时间较以往大幅缩短,基地化标准化营区建设聚焦战斗力功不可没。”现地指挥应急演练的该旅旅长杨生春介绍,新一代营房的核心是练兵备战基地化、建设管理标准化。他们按照“营区设施支撑战斗力建设”理念,在上级机关指导下,建成了集指挥办公、军事训练、政治文化、营连生活、后装保障、融合服务六大区域于一体的基地化标准化营区,最大限度提升营房建设对部队战斗力的贡献率。

  “‘硝烟味’弥漫在营区每个角落,‘服务练兵备战’成为新时代营房的鲜明特点。”杨生春说。

  

  走进该旅指挥办公区,作战值班室内座无虚席,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各个席位上人员忙碌而有序。

  “‘营房就要有营房的样子’,这个样子首先应该是打仗的样子。”该旅作训参谋葛江滨介绍,在指挥办公场所建设上,他们突出指挥功能,兼顾办公需求。办公楼一层建有作战值班室、作战室、战备资料室等指挥要素和机关兵器室、弹药室、战备器材库等指挥保障要素,二层以上才是办公区域。机关战备车库紧邻机关楼东西两侧建设,与战备器材库相通,实现了快速装载、快速出动。

  “通过把指挥保障要素集中建设,将过去分散配置的战备车库靠拢部署,大幅缩短了平战转换时间。”参加演练的葛江滨说,“现在机关全员全装×分钟内就能进入指挥位置,×分钟内指挥车辆完成出动准备,实现了下楼进战位、出楼上方舱、上车能指挥。”

  走出指挥办公楼,脚下的主路分外开阔。谈及营区道路建设,一旁的旅军需营房科助理白紫鹏介绍:“向战斗力聚焦不仅体现在‘中枢神经’,还延伸到了‘拳脚’。新营区设置‘5横8纵’道路体系,主路宽20米、次路宽12米,全旅车辆无交叉无会车,可在×小时内全部驶离营区。”

  指挥办公区后方,矗立着三层钢架结构的室内综合训练场。走进去可以看到,场内套建多个训练专修室,涵盖轻武器、迫击炮、便携式导弹等专业,包含防空导弹、战伤员救治等38种模拟训练器材,还有军体训练场和军中书苑,既能保障战斗体能、共同基础和专业技能训练,还可用于官兵学习充电和全旅大型集会。

  推开便携式导弹模拟训练专修室房门,4架某型防空导弹发射具映入眼帘。向电脑软件输入相关参数、戴上VR眼镜后,一架在山地间盘旋飞行的虚拟武装直升机出现在眼前。笔者扛起模拟发射具,它的分量和真实武器相差无几。瞄准“目标”击发,虽然顺利“摧毁”武装直升机,但系统只判定成绩为“及格”。原来,这套模拟系统可综合射手搜索目标时间、丢失目标次数、解锁击发时机等因素来判定成绩,是否命中目标只是影响成绩的其中一项。

  拾级而上,来到位于二楼的高原习服训练室,该旅合成三营九连官兵正在开展抗缺氧训练。“居住在高原上一段时间后,身体对缺氧现象产生一定的适应,这种情况就叫高原习服。这个训练室一次可容纳1个连队训练,能够模拟海拔3000米到5000米的缺氧环境。”九连副连长乔鹏一边负重深蹲一边介绍说。置身训练室,笔者呼吸骤然急促,肺部憋闷得有点难受,正在训练的官兵却面色平静,显然已经适应了缺氧环境。

  站在宽敞的室内综合训练场中央抬头望去,复合钢材顶棚中嵌套着长条状灰色玻璃板、纯白色的圆柱空心管和绿色吊顶板材。军需营房科助理白紫鹏介绍:“这些材料可是高科技满满,屋顶上方的灰色玻璃是光电玻璃,能够把太阳光转化成电能,日发电量达200度。绿色吊顶板材是热水辐射板,采用红外线热辐射技术,确保冬天室内温度在18摄氏度以上。白色的圆柱体其实是采光导光管,可以把室外太阳光集中传送至场馆内部,解决了大空间场馆自然采光不足的问题。”

  来到位于营区最北侧、占地2000余亩的室外综合训练场,眼前一派火热的练兵场景,官兵们正在开展班组协作翻越综合障碍、工兵分队架设机械桥梁、信息组网构建通信体系、包扎后送开展战场救护等课目训练。该旅作训科长苗立东介绍,室外训练场按作战编组划分为情报侦察、火力打击、防空反导、后装保障等七大要素数十个专业训练场地,部队不出营门就能完成从单兵到连排的所有专业训练。

  

  来到后装保障要素训练区,该旅轻型高机动步兵二营正在组织铁路装载训练。训练区内设置了2座站台、1条长523米的标准铁路轨道、1列32节的铁路平车,一套标准的铁路系统就这样被搬进了营区。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一辆辆战车在引导员的指挥下,缓缓驶上火车平板。作为区域训练基地,该旅今年先后为3家驻训部队开放训练场地,初步探索了“同城共享、开放使用”的训练机制。

  一路走来,房前屋后基础体能训练场、营门两侧战斗体能训练场、室外综合训练场和室内训练场模块组合、统筹调配,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军事设施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紧贴部队类型特点和实战要求。”旅长杨生春解释说,部队调整改革后,合成部队成为陆军主要作战力量,兵种专业细分起来有几百个,对训练场地提出更高要求。新营区配套建设实战化训练条件和模拟训练环境,满足了全旅所有专业、所有官兵的训练需求。

  离开训练场,笔者跟随合成二营支援保障连来到营连生活区。谈及连队宿舍的新变化,一旁的指导员徐阳忍不住点赞:“现在班用宿舍人均面积增大了,个人携行战备物资和战斗装具全部存放在宿舍里。连队走廊也拓宽到2.4米,能并排走两名全副武装单兵。连队不仅建有兵器室,还新建了弹药室,官兵请领武器装备更加快捷。”

  笔者发现,新的连队宿舍不仅利于战备,更便于生活。每个连队宿舍都配了淋浴间,营连卫生室接通了输氧管道,室内建有阳光晾衣房,官兵冬天足不出楼就能洗澡、吸氧气、晾晒衣服。

  走出宿舍楼,循着饭菜香,笔者来到食堂,炊事班正在准备饭菜。食堂共两层,一楼是储存区、粗加工区、切配区和烹饪制作区,二楼是餐厅。

  在一楼副食品库,西红柿、菠菜、黄瓜等蔬菜分筐存放,整齐摆放在不锈钢货架上。库门口,一台迷彩色电子秤吸引了笔者的注意。炊事班长黄美龙介绍:“每次主副食出入库,都要用这个电子秤称量。电子秤具备拍照功能,可以把食材重量和图片实时上传数据库,还能自动生成账目。这样不仅杜绝了物资跑冒滴漏,也节省了人员登统计时间。”

  来到烹饪制作区,炊事员正在操作炒菜机器人。在操作屏幕前设定好烹饪时间、搅拌速度等参数,倒入食材后,机器人开始自动翻炒菜品。黄美龙说:“这样一台炒菜机器人1小时可炒制570人份的菜品,大大减轻了人力负担。”

  采访中,谈及新营区设计理念,一旁的白紫鹏助理忍不住点赞:“营房从规划建设之初就考虑到了标准化问题,比如以合成旅编制人数的上限设计宿舍楼和食堂,以陆军现役地面装备尺寸上限设计装备库房,确保一个营区适应多型部队、一栋营房满足多种需求、一间库房匹配多代装备,让铁打的营盘适应流动起来的部队。”

  

  边走边看,笔者跟随白紫鹏助理来到后装保障区,走进勤务保障营车炮场。眼前的库房采用大开间、高举架的钢结构,进深达到22米,可满足陆军现役各型地面装备停放。车炮场距营连宿舍不到100米,部队紧急出动更加便利。

  在融合服务区,“减负释能、还兵于战”的创新管理方法让笔者眼前一亮:垃圾分类、污水处理、水电暖管网维管等交给专业物业管理公司经营,让官兵集中精力练兵备战;与驻地银行合作开设财务综合服务保障中心,畅通平战一体的应急保障新链路;综合考虑军士构成、结婚比例、家属来队规律等因素,临时来队宿舍建设面积从43平方米增加到60平方米,更好地满足二孩家庭住房需求;将副食品采购交给政府组织,部队在智能化终端一键下单,一站送达,食品质量价格由政府把关、部队监督,部队不再直面市场采购,减轻负担、降低风险……

  “新营房建得好,更要管好用好。”该旅领导介绍,他们施行“一类场所一项制度、一类房间一项规定、一类岗位一项职责”的管理模式,各类库室专室专用、专人专责,确保管理秩序正规、设备运行稳定、武器状态良好。同时对营区11万多件设施器材打码贴签,区分质量等级、使用状态、保障能力,实现标准配置、精确定位。

  第二天清晨,笔者参加了该旅一场纪念活动——邱少云烈士牺牲69周年纪念仪式。邱少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作为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全旅官兵在缅怀先烈广场整齐列队,面向邱少云雕塑庄严宣誓。

  该旅宣传干事郝剑飞介绍,营区政治文化区以“培育战斗力”为主题,集中建成了邱少云纪念馆、军史长廊、缅怀先烈广场等。依托红色场馆,他们常态开展参观学习、荣誉巡展、旅史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官兵传承少云精神,担当强军重任。

  “作为全军基地化标准化营区建设试点最新成果,我们为新时代营房‘画了像’,为军事设施建设‘引了路’,提供了能学习能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样本。驻扎在这样的营区,大家训练积极性更高,打仗更有底气。”旅长杨生春自信地说。

  金晶 马振 张城玮 来源:中国青年报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