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谈科论普】科普中对隐喻的使用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评论 > 正文

【谈科论普】科普中对隐喻的使用

来源:光明网2021-09-30 10:1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王大鹏

  应该说,科学是靠专业语言而蓬勃发展起来的,其中就涉及到各种专业的术语,而且很多术语是专业人员之外的公众无法理解的,比如“基因表达”,但是对于科普来说,我们需要用普通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解释科学,毕竟科学语言往往仅仅局限于科学共同体之内,所以我们经常说在做科普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专业术语,如果一定要用,那最好对它进行一些解释。对于解释来说,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就是隐喻,隐喻是用一个词语或者一种表达来取代另一个词语或者另一种表达以提供直觉类比的一种修辞手段。

  当要描述的某种现象无法用同日常经历相关的术语或者例子进行描述的时候,隐喻就变得特别有用了。比如,当解释有关阻止肿瘤中新的血管形成的研究时,你可以说“切断供应”。原子核也变成了“小球”。猎物和捕食者之间的协同进化被描绘成了一种“军备竞赛”,把对抗疾病隐喻为战争,把细胞工作方法隐喻为工程,把大脑隐喻为计算机。再比如,为了解释DNA中一个分子的大小,我们同样可以采用隐喻的方式,即如果该分子被放大10亿倍的话,那么它的大小就相当于一个高尔夫球了,而人类基因组工程的总长度会达到8万千米长,大约相当于地球经线的两倍。

  实际上,在主流科学语言中,隐喻也往往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比如进化生物学中用到的“红皇后假说”或者“自私的基因”等。

  一般来说,隐喻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标准,因为就像桥梁一样,它使得把新的观念插入到社会的认知领域中成为可能;隐喻可以让复杂的科学变得简单,或者可以抓住某些东西的本质,而不需要冗长且事无巨细的解释,甚至有研究人员将隐喻看作是一种“原力量”。但是,在做科普的过程中,对隐喻的使用也要适度,否则会过犹不及。因为过度地使用某些隐喻会让它们主导我们的思维,并且可能会让其他更精确的说法和解释变得难以接受,进而影响科普的效果。

  同时,可能有科普从业者会认为隐喻在某种程度上会丧失掉科学性,实际上我们也绝不否认科普不能没有科学性,否则就是“有普没科”了,正如刘嘉麒院士曾经主张过的那样,科学性是科学普及的灵魂。因为,如果你不能让自己的信息科学精确,那么所有最佳的看科普理论、实践以及支撑可能都是一种浪费。不过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是选择科学性百分之百但是没有普通公众能够明白的科普,还是会选择科学性上没有硬伤但是公众却轻松易懂的科普。可能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毕竟科普的目的就是要把科学传播和普及出去,而隐喻的使用则可以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科学作家莫·康斯坦迪(Mo Costandi)认为,当隐喻和类比让一个棘手的概念变得更易于理解时,它们可能是最有效的。起初是影视明星,而后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 in New York)建立艾伦·艾尔达科学传播中心的艾伦·艾尔达也认为,在不降低科学难度的情况下可以传播科学的激动人心之处。但如果想要开发出更精确的隐喻和类比来解释科学的话,那我们就需要对正在说的东西有透彻的理解。这也印证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说的那句话,“如果你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它,那说明你没有完全地理解它。”而在解释的过程中,隐喻的使用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隐喻的使用要遵守几个原则,包括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为要传播的想法或者理念找到恰当的隐喻;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做出价值判断,而是要通过隐喻来帮助受众理解科学发现,而非只是试图说服他们要相信什么东西;隐喻的使用不能与文化习俗等存在冲突或者脱节;以及不能为了隐喻而隐喻,等等。

  从科普的效果来说,受众更有可能会关注那些言简意赅、及时且与他们相关的信息。所以如有可能,科普从业者就要找到一种对信息设置框架的方式,以把受众纳入进来,而隐喻在这方面是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的。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彭丽媛会见德国伯乐中文合唱团师生代表

  • 明前茶飘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见证大国底气从“核”来
2024-03-29 14:15
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力勾绘农作物地块,快速完成耕地识别,工作效率相比人工作业提升数十倍。在他看来,我国在星上智能处理和地面遥感AI大模型技术上同步发力,推进人工智能遥感技术发展,太空中的卫星将变得越来越“聪明”。
2024-03-29 09:36
3月27日发表于《自然》的一项分析预测,融化的冰盖正在减缓地球的自转速度,以至于下一个闰秒将被推迟3年。论文作者之一、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学家Duncan Agnew说:“融冰足以使海平面上升,以至于我们可以看到地球自转速度受到了影响。
2024-03-29 09:33
胡新立表示,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探讨生理性乳酸水平变化对机体代谢的意义,以及恶病质中骨骼肌萎缩与乳酸的直接关系。
2024-03-29 09:31
近日,日本小林制药保健品事件持续发酵。小林制药此前表示,该公司的红曲原料中可能含有导致消费者出现肾功能不良状态的非预期成分。小林制药出产的红曲原料除用于自家生产保健品外,还出售给其他公司,用于酿酒及食品制造等。
2024-03-29 09:22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验证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试验任务。2023年12月,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三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圆满完成发射任务,将三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2024-03-29 09:30
记者28日从南京大学获悉,由该校物理学院杜灵杰教授领衔的国际团队利用极端条件下的偏振光散射技术,在砷化镓量子阱中对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集体激发进行了测量,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激发,即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新奇准粒子。
2024-03-29 08:38
世界卫生组织27日发布新闻公报说,已启用“冠状病毒网络”(CoViNet),以促进和协调全球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及早准确地检测、监测和评估新冠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其他可能新出现的冠状病毒。
2024-03-29 08:38
万兆元年,谁来领航?是更智慧AI,是更领先的Advance,是刷新极限的速度,还是升级多维的体验?中国移动5G-A商用发布会,重新定义数智新时代,邀您共同见证!3月28日15:00-16:00
2024-03-28 12:36
作为中国大科学装置之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市共建的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的核心装置。
2024-03-28 09:54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围绕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才造士这一核心要义,王大中归纳并紧抓建设一流大学的三大要素:大师、大楼和大学精神。
2024-03-28 09:34
坎潘特强调,最新观测表明,精确的星震学技术可用于探测表面温度低至4200℃(比太阳表面低约1000℃)的矮星,为天体物理观测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这一最新结果表明,星震学技术有望详细表征这些恒星及其宜居行星的细节,而精确确定附近冷矮星的年龄对于阐释系外行星上发现的生物特征可能至关重要。
2024-03-28 09:33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3月27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是极地考察40周年,自然资源部将开展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一重要时间节点。7月北极黄河站建站20周年时,在黄河站举办招待会、研讨会等相关活动,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期间将在长城站、中山站举行招待会、研讨会等相关活动,“雪龙”号、“雪龙2”号船停靠外港时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
2024-03-28 09:3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27日批准18处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的6个地质公园,分别是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临夏世界地质公园、龙岩世界地质公园、武功山世界地质公园、兴义世界地质公园。
2024-03-28 09:31
据介绍,除了服务于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后续鹊桥二号中继星还可为国内外月球探测提供中继通信支持。
2024-03-28 09:25
涂白防虫、修剪树枝、引水灌溉……每当春天到来,在祖国西北边陲新疆托里县老风口,生态造林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2024-03-27 10:22
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2024-03-27 10:21
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宝山乡巨宏村,村民苑忠国正在准备春耕,多年来通过参与县里的培训,春耕物资的采购对他来说已是轻车熟路。
2024-03-27 10:20
在开展调查监测,评估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状况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建立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制度、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制度、建立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等具体措施。
2024-03-27 10:18
一群“麦哲伦”式的实验物理学家正在高能物理的版图上开疆拓土。而玻色子的发现,正在指向新的“盛宴”。
2024-03-27 10:1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