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追星逐箭 向海问天——记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
首页> 科普频道> 军事·论剑 > 正文

追星逐箭 向海问天——记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

来源:新华网2021-09-06 17:1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华社南京9月6日电 题:追星逐箭 向海问天——记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

  米思源、孙志刚、倪栋梁

  解缆启航,鸣笛离港。

  8月17日,远望6号船又一次驶离码头,刚刚团聚一个多月的船员们又一次离别亲人,奔赴印度洋执行多次海上测控任务。

  这一次,他们的总航程将超过1.6万海里,海上作业将达76天。

  33次远征大洋,累计航程可绕地球赤道22圈,70次圆满完成以神舟、北斗等为代表的海上测控任务……自2008年交付使用以来,这艘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勇闯远洋深海,在波峰浪谷间创造出远洋测控点位最远、纬度最高、捕获目标时间最短等多项纪录。

  13年追星逐箭,13年向海问天。细数这艘“明星船”耀眼履历,船长杨便佼连连感慨:“赶上了最好的时代,能够驾驭着最先进的测量船驰骋在祖国航天梦想的金色航道上。”

  (一)

  “长江6号发现目标!”

  2008年9月26日,西太平洋某海域,调度员徐正峰在执行神舟七号海上测控任务中,喊响了远望6号船船史上第一声调度口令。

  13年来,这个位于水线以下的“测控大厅”,见证了远望6号船无数次任务成功的辉煌。

  回忆首次任务,惊心动魄的场景仍让现已是副船长的徐正峰心有余悸。

  任务前3小时,雷达突发重大故障。应急抢险人员仅用15分钟就从12套设备、300余根电缆中准确找到了故障点。随后,船员们找工具、剥线缆,怕时间来不及就用牙齿咬、用手剥,最终在任务前最后30秒抢修完毕。

  那天,雷达牢牢锁定目标。鲜有人知,雷达内5名年轻的工程师顶着辐射轮流托举着线缆,跟随雷达一起转动。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跟国家使命紧密相连。”徐正峰说。

  梦想传承,薪火永续。

  2020年10月,远望6号船远航归国途中,24岁的助理工程师王恒巡视经过螺旋桨附近,在滔滔浪花声中辨别出一丝异响:“细微但尖锐,像是螺丝松动发出的叮叮声。”

  经过检查,是螺旋桨某配套设备松脱。如果任由故障发展,就可能导致船舶主机损坏。

  迅速返航、直接进厂。王恒说:“我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愿铆在神舟、嫦娥、天宫等大国重器上。”

  (二)

  2021年5月23日,刚返航不久的远望6号船突然长鸣汽笛。

  紧急出航!短短46小时,远望6号船迅速完成物资补给、设备检修后,解缆离港,创造了远望号船休整状态出动速度最快的纪录。

  最具挑战性的,是毫无预兆的应急测控。

  “各号注意,这不是演练,这不是演练!”2016年12月28日,原本有条不紊的某型任务全区合练,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指令打断,“商业遥感01组卫星出现异常,长江6号开展应急测控!”

  此时,全区合练还在正常进行,全体参试人员立即分作两路、忙而不乱,两项任务互不干扰。一个半小时后,他们及时捕获目标,精准发出遥控指令,圆满完成卫星姿态调整。

  应急十分钟,幕后十年功。多年来,船上的试验机房内灯火彻夜通明,各专业组结合测控任务,坚持定期进行联调演练、设备维护、数据分析,在一次次任务准备和任务实施中锤炼出随时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

  2020年6月6日,航行中的远望6号船紧急关闭了发动机。

  “有根绳子缠在螺旋桨上了。”在船尾甲板,实习技师章鹏程控制着潜航器,在螺旋桨附近仔细观察。

  船舶大海航行,被废弃的缆绳缠住是最麻烦的,轻则主机超负荷工作,重则直接抛锚停机,水下排除故障难度高。

  海面上,2名轮机技师站在补给用的金属吊框内,慢慢降到和海面齐平。1人对着平板电脑里水下图像,另1人把着4米长的特制切割刀,调整角度来回切割,将缠绕的缆绳清除干净。

  在这场故障排除过程中,船员们短时间内自制出的3D打印串绳器、焊接割刀、双钩等工具功不可没。

  多年来,远望6号船成立测控支持实验室、“创”团队、“源”动力工作室等多个创新平台,一系列新科技、新发明得到广泛应用。

  (四)

  2021年2月10日,农历腊月二十九,远望6号船在爆竹声中再次启航。

  循着最后的手机信号,轮机技师鹿佳来到船尾,在卡顿的视频画面中为怀孕的妻子送上新春祝福。

  19年海天生涯,历经2代3艘远望号,鹿佳早就习惯了聚少离多。日复一日积累下近千张面额不等的电话卡,摞成厚厚的3大本。

  “第一本凑满用了快10年,现在出海多了,四五年就要放满一本。”捧起沉甸甸的“集卡册”,鹿佳颇为动情,“这里的一分一秒,见证了我的青春、爱情和亲情。”

  除了聚少离多,船员们还需面对海上的寂寞孤苦。年均200天在海上,再壮观的景色也显得乏味。

  “要是能看到一点绿色也好啊。”人力资源部主任罗海艇在一次午餐时发现一粒蒜头发了芽,灵机一动倡导在船上开展种蒜苗比赛。

  很快,蒜苗萌发了,或深或浅的绿色,在不经意间装饰了整艘远望6号船,成为深蓝中“最美”的风景。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欣欣,你在哪里——缅甸地震中国力量救援纪实

  • 现场视频!解放军台岛周边开展联合演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多地智慧农业建设传来佳绩,草莓巡检机器人、长臂喷雾机等打破了大众对农业的传统印象,数据要素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帮助农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利用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打造电商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2025-04-02 10:07
2月19日,凌晨3时的机房,敲完最后一行代码,中国海油所属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深海深层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金朋如释重负。物探船作业时,利用拖缆产生地震波,对海底地层进行“CT扫描”,并实时完成震源和检波点数据采集。
2025-04-02 10:06
引力波被形象地比喻为“时空的涟漪”。为了更精准地认证透镜引力波,胡彬团队与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将目光瞄准宇宙中更为微小的尺度——星系中的致密天体。
2025-04-02 10:05
冰凌花能够早早绽放,成为东北“报春第一花”,是因为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和物候机制  草长莺飞,全国多地春意正浓。冰凌花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能为昆虫提供早春时节稀缺的花蜜和花粉,成为传粉昆虫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
2025-04-02 10:01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作为尖端科技的代表,芯片是我国受外部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2025-04-02 10:00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