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追星逐箭 向海问天——记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
首页> 科普频道> 军事·论剑 > 正文

追星逐箭 向海问天——记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

来源:新华网2021-09-06 17:1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华社南京9月6日电 题:追星逐箭 向海问天——记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

  米思源、孙志刚、倪栋梁

  解缆启航,鸣笛离港。

  8月17日,远望6号船又一次驶离码头,刚刚团聚一个多月的船员们又一次离别亲人,奔赴印度洋执行多次海上测控任务。

  这一次,他们的总航程将超过1.6万海里,海上作业将达76天。

  33次远征大洋,累计航程可绕地球赤道22圈,70次圆满完成以神舟、北斗等为代表的海上测控任务……自2008年交付使用以来,这艘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勇闯远洋深海,在波峰浪谷间创造出远洋测控点位最远、纬度最高、捕获目标时间最短等多项纪录。

  13年追星逐箭,13年向海问天。细数这艘“明星船”耀眼履历,船长杨便佼连连感慨:“赶上了最好的时代,能够驾驭着最先进的测量船驰骋在祖国航天梦想的金色航道上。”

  (一)

  “长江6号发现目标!”

  2008年9月26日,西太平洋某海域,调度员徐正峰在执行神舟七号海上测控任务中,喊响了远望6号船船史上第一声调度口令。

  13年来,这个位于水线以下的“测控大厅”,见证了远望6号船无数次任务成功的辉煌。

  回忆首次任务,惊心动魄的场景仍让现已是副船长的徐正峰心有余悸。

  任务前3小时,雷达突发重大故障。应急抢险人员仅用15分钟就从12套设备、300余根电缆中准确找到了故障点。随后,船员们找工具、剥线缆,怕时间来不及就用牙齿咬、用手剥,最终在任务前最后30秒抢修完毕。

  那天,雷达牢牢锁定目标。鲜有人知,雷达内5名年轻的工程师顶着辐射轮流托举着线缆,跟随雷达一起转动。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跟国家使命紧密相连。”徐正峰说。

  梦想传承,薪火永续。

  2020年10月,远望6号船远航归国途中,24岁的助理工程师王恒巡视经过螺旋桨附近,在滔滔浪花声中辨别出一丝异响:“细微但尖锐,像是螺丝松动发出的叮叮声。”

  经过检查,是螺旋桨某配套设备松脱。如果任由故障发展,就可能导致船舶主机损坏。

  迅速返航、直接进厂。王恒说:“我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愿铆在神舟、嫦娥、天宫等大国重器上。”

  (二)

  2021年5月23日,刚返航不久的远望6号船突然长鸣汽笛。

  紧急出航!短短46小时,远望6号船迅速完成物资补给、设备检修后,解缆离港,创造了远望号船休整状态出动速度最快的纪录。

  最具挑战性的,是毫无预兆的应急测控。

  “各号注意,这不是演练,这不是演练!”2016年12月28日,原本有条不紊的某型任务全区合练,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指令打断,“商业遥感01组卫星出现异常,长江6号开展应急测控!”

  此时,全区合练还在正常进行,全体参试人员立即分作两路、忙而不乱,两项任务互不干扰。一个半小时后,他们及时捕获目标,精准发出遥控指令,圆满完成卫星姿态调整。

  应急十分钟,幕后十年功。多年来,船上的试验机房内灯火彻夜通明,各专业组结合测控任务,坚持定期进行联调演练、设备维护、数据分析,在一次次任务准备和任务实施中锤炼出随时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

  2020年6月6日,航行中的远望6号船紧急关闭了发动机。

  “有根绳子缠在螺旋桨上了。”在船尾甲板,实习技师章鹏程控制着潜航器,在螺旋桨附近仔细观察。

  船舶大海航行,被废弃的缆绳缠住是最麻烦的,轻则主机超负荷工作,重则直接抛锚停机,水下排除故障难度高。

  海面上,2名轮机技师站在补给用的金属吊框内,慢慢降到和海面齐平。1人对着平板电脑里水下图像,另1人把着4米长的特制切割刀,调整角度来回切割,将缠绕的缆绳清除干净。

  在这场故障排除过程中,船员们短时间内自制出的3D打印串绳器、焊接割刀、双钩等工具功不可没。

  多年来,远望6号船成立测控支持实验室、“创”团队、“源”动力工作室等多个创新平台,一系列新科技、新发明得到广泛应用。

  (四)

  2021年2月10日,农历腊月二十九,远望6号船在爆竹声中再次启航。

  循着最后的手机信号,轮机技师鹿佳来到船尾,在卡顿的视频画面中为怀孕的妻子送上新春祝福。

  19年海天生涯,历经2代3艘远望号,鹿佳早就习惯了聚少离多。日复一日积累下近千张面额不等的电话卡,摞成厚厚的3大本。

  “第一本凑满用了快10年,现在出海多了,四五年就要放满一本。”捧起沉甸甸的“集卡册”,鹿佳颇为动情,“这里的一分一秒,见证了我的青春、爱情和亲情。”

  除了聚少离多,船员们还需面对海上的寂寞孤苦。年均200天在海上,再壮观的景色也显得乏味。

  “要是能看到一点绿色也好啊。”人力资源部主任罗海艇在一次午餐时发现一粒蒜头发了芽,灵机一动倡导在船上开展种蒜苗比赛。

  很快,蒜苗萌发了,或深或浅的绿色,在不经意间装饰了整艘远望6号船,成为深蓝中“最美”的风景。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