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追星逐箭 向海问天——记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
首页> 科普频道> 军事·论剑 > 正文

追星逐箭 向海问天——记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

来源:新华网2021-09-06 17:1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华社南京9月6日电 题:追星逐箭 向海问天——记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

  米思源、孙志刚、倪栋梁

  解缆启航,鸣笛离港。

  8月17日,远望6号船又一次驶离码头,刚刚团聚一个多月的船员们又一次离别亲人,奔赴印度洋执行多次海上测控任务。

  这一次,他们的总航程将超过1.6万海里,海上作业将达76天。

  33次远征大洋,累计航程可绕地球赤道22圈,70次圆满完成以神舟、北斗等为代表的海上测控任务……自2008年交付使用以来,这艘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勇闯远洋深海,在波峰浪谷间创造出远洋测控点位最远、纬度最高、捕获目标时间最短等多项纪录。

  13年追星逐箭,13年向海问天。细数这艘“明星船”耀眼履历,船长杨便佼连连感慨:“赶上了最好的时代,能够驾驭着最先进的测量船驰骋在祖国航天梦想的金色航道上。”

  (一)

  “长江6号发现目标!”

  2008年9月26日,西太平洋某海域,调度员徐正峰在执行神舟七号海上测控任务中,喊响了远望6号船船史上第一声调度口令。

  13年来,这个位于水线以下的“测控大厅”,见证了远望6号船无数次任务成功的辉煌。

  回忆首次任务,惊心动魄的场景仍让现已是副船长的徐正峰心有余悸。

  任务前3小时,雷达突发重大故障。应急抢险人员仅用15分钟就从12套设备、300余根电缆中准确找到了故障点。随后,船员们找工具、剥线缆,怕时间来不及就用牙齿咬、用手剥,最终在任务前最后30秒抢修完毕。

  那天,雷达牢牢锁定目标。鲜有人知,雷达内5名年轻的工程师顶着辐射轮流托举着线缆,跟随雷达一起转动。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跟国家使命紧密相连。”徐正峰说。

  梦想传承,薪火永续。

  2020年10月,远望6号船远航归国途中,24岁的助理工程师王恒巡视经过螺旋桨附近,在滔滔浪花声中辨别出一丝异响:“细微但尖锐,像是螺丝松动发出的叮叮声。”

  经过检查,是螺旋桨某配套设备松脱。如果任由故障发展,就可能导致船舶主机损坏。

  迅速返航、直接进厂。王恒说:“我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愿铆在神舟、嫦娥、天宫等大国重器上。”

  (二)

  2021年5月23日,刚返航不久的远望6号船突然长鸣汽笛。

  紧急出航!短短46小时,远望6号船迅速完成物资补给、设备检修后,解缆离港,创造了远望号船休整状态出动速度最快的纪录。

  最具挑战性的,是毫无预兆的应急测控。

  “各号注意,这不是演练,这不是演练!”2016年12月28日,原本有条不紊的某型任务全区合练,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指令打断,“商业遥感01组卫星出现异常,长江6号开展应急测控!”

  此时,全区合练还在正常进行,全体参试人员立即分作两路、忙而不乱,两项任务互不干扰。一个半小时后,他们及时捕获目标,精准发出遥控指令,圆满完成卫星姿态调整。

  应急十分钟,幕后十年功。多年来,船上的试验机房内灯火彻夜通明,各专业组结合测控任务,坚持定期进行联调演练、设备维护、数据分析,在一次次任务准备和任务实施中锤炼出随时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

  2020年6月6日,航行中的远望6号船紧急关闭了发动机。

  “有根绳子缠在螺旋桨上了。”在船尾甲板,实习技师章鹏程控制着潜航器,在螺旋桨附近仔细观察。

  船舶大海航行,被废弃的缆绳缠住是最麻烦的,轻则主机超负荷工作,重则直接抛锚停机,水下排除故障难度高。

  海面上,2名轮机技师站在补给用的金属吊框内,慢慢降到和海面齐平。1人对着平板电脑里水下图像,另1人把着4米长的特制切割刀,调整角度来回切割,将缠绕的缆绳清除干净。

  在这场故障排除过程中,船员们短时间内自制出的3D打印串绳器、焊接割刀、双钩等工具功不可没。

  多年来,远望6号船成立测控支持实验室、“创”团队、“源”动力工作室等多个创新平台,一系列新科技、新发明得到广泛应用。

  (四)

  2021年2月10日,农历腊月二十九,远望6号船在爆竹声中再次启航。

  循着最后的手机信号,轮机技师鹿佳来到船尾,在卡顿的视频画面中为怀孕的妻子送上新春祝福。

  19年海天生涯,历经2代3艘远望号,鹿佳早就习惯了聚少离多。日复一日积累下近千张面额不等的电话卡,摞成厚厚的3大本。

  “第一本凑满用了快10年,现在出海多了,四五年就要放满一本。”捧起沉甸甸的“集卡册”,鹿佳颇为动情,“这里的一分一秒,见证了我的青春、爱情和亲情。”

  除了聚少离多,船员们还需面对海上的寂寞孤苦。年均200天在海上,再壮观的景色也显得乏味。

  “要是能看到一点绿色也好啊。”人力资源部主任罗海艇在一次午餐时发现一粒蒜头发了芽,灵机一动倡导在船上开展种蒜苗比赛。

  很快,蒜苗萌发了,或深或浅的绿色,在不经意间装饰了整艘远望6号船,成为深蓝中“最美”的风景。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假期旅游热 祖国山河美

  • 建设巅峰气象观测网络 揭示极高海拔区气候变化特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将科技创新视为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纷纷加快布局、加大投入,以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
2023-10-02 09:06
10月1日中午,杭州亚运会赛程过半。中国队金牌达到114枚,以218枚奖牌的总数,牢牢占据亚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的位置。
2023-10-01 15:19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27日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2023-09-28 10:10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
2023-09-28 10:55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2023-09-28 10:50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2023-09-28 10:49
27日,在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伊春西站施工现场,重达556吨的站房屋面球形网架结构顺利顶升到位,标志着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我国最北高铁站——伊春西站正式封顶。至此,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全线站房施工将全面转入站房屋面和装饰装修阶段。
2023-09-28 10:48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2023-09-28 10:15
农业农村部26日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
2023-09-28 10:12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2023-09-28 10:07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09-28 10:03
随后,越来越多的探测结果为月球“南极”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内存在“水冰”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3-09-27 10:11
在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一块综合智慧大屏正实时更新反映场馆状况的各类数据。
2023-09-27 10:08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2023-09-28 10:27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
2023-09-27 10:06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
2023-09-27 10:02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9-27 09:46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加载更多